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中考

那些中考前的问题归纳

2023-08-12 05:24:37 高考在线

中考专家出诊:五种考前“疑难杂症”的防治

随着中高考的临近,竞争日趋激烈,各方面的压力袭来,往往会有一部分考生感觉不知所措,进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状态,这不仅对他们的复习和备考都极为不利,甚至还会危及自身的健康。

那么最后这两个月,考生存在哪些心理和精神上的困惑和压力,我们请一些专家出诊,给这些孩子把脉,看看存在某些问题的考生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迎接备战中考呢?

案例

压力过大情绪失控

案例回放:在记者接触的孩子中,董嘉(化名,下同)是最特殊的一个。

她妈妈说,孩子现在有些情绪失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偶然大半夜一个人手里拿本书在马路上转悠。从初三一开始董嘉妈妈就发现女儿不大对劲,情绪波动异常。在咨询过心理医生后,妈妈知道是考试压力过大造成的,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他们没有接受心理医生让孩子住院治疗的建议,只是偷偷地开了些治疗的药,哄骗孩子当做维生素吃。妈妈很是担心董嘉还适合不适合参加今年的中考。

专家出诊:精华教育机构教考中心初中部主任林彦双分析,董嘉是典型的考前焦虑,根据不完全统计,临考学子有50%存在考前焦虑,其中,1/3学生已达到重度焦虑状态。

考生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是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大部分考前焦虑的孩子,都属于成绩一般或波动较大的学生。也有许多学习成绩一向优异的孩子出现考前焦虑,这些孩子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素质,性格脆弱,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再加上长期以来优良的成绩与选择,已经使他们养成了不能输的性格,这就加大了心理压力的程度。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希望与督促,是孩子压力加大的另一个原因。这些主观与客观原因的共同作用产生了考前焦虑。

防治建议:1.在孩子情绪较稳定时,设法让孩子说出他究竟在担心什么,然后再设法消除他的担心?鸦2.当考生感到要复习的东西太多时,往往会心烦意乱。所以当务之急是将所要复习的东西按重要性,排列出一个合理的复习顺序?鸦3.学会自我暗示。如:“这次我一定能考好!”紧张情绪较易得到缓解?鸦4.“注意力转移法”。回忆发生过的愉快事情,令你越高兴的事情越好。??

案例

总努力就是没成绩

案例回放:婷婷(化名,下同)是一位普通的中考生,其性格很内向,平时和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都不是太多,即使上课时候听不明白的问题,课后也不敢向老师和同学们询问。婷婷的妈妈也很不明白,孩子平时学习很认真,每天回家都要学习到很晚,周末假日也很少出去玩,为什么这样努力,孩子的各科成绩依然上不去呢?

专家出诊:学大教育个性化教育研究院院长、个性化教育专家、中高考专家邓强分析说,婷婷虽然学习很认真,但是学习的效率差,学习方法出现了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付出和收获不符的情况。再者,由于婷婷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所以在缺乏学习方法的问题上也没有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婷婷学习的自信心不足。由于学校的教学方式问题,没有纳入考试大纲的内容老师都不进行讲解,违背了教学的规律,婷婷自然在课上会有很多听不懂。

防治建议:针对婷婷性格内向、学习信心不足的问题,可以找一些专业的辅导机构对其做一对一的辅导授课,帮助她掌握学习方法,安排考前冲刺计划,带领她梳理知识体系、整理知识框架,并制订合理的短期检验计划,培养并逐渐回复婷婷的学习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逐步达到学习效率提高的目的。?

案例

整天做题总原地踏步

案例回放:李丽(化名,下同)在北京一家私立学校读书,今年要参加中考,因为原来她学得不错,学校打算推荐她报考陈经纶中学。而她也在为这个目标努力,但是从年后,李丽妈妈反映说,孩子学习感觉越来越累,寒假期间每天各个学科的题将近能做近百道,但开学后的考试成绩和以前相比较几乎就是在原地踏步而没有多少提高。妈妈看到孩子学习很辛苦,自己干着急。

专家出诊:北京巨人教育集团英语部主任尹杭分析,李丽的问题是很多孩子都存在的问题。针对类似李丽这样的考生,尽快要解决做题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做题目标不明确指的是这些考生就知道低头做题,但这个题究竟考哪些知识,考哪些能力自己是一塌糊涂。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动脑子,也没有思考。现在这个阶段,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要考个好成绩就非常不容易了。而且从往年的考试试卷来分析,越来越多的考题是把至少两个知识点交叉起来考,所以,考生一个知识点出现概念模糊的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题全盘皆输。

防治建议:建议考生利用这90天时间,在做每道题的时候,不要局限于得出答案就可以,一定要做完后思考、动动脑子,总结一下某个题是考什么的,考试中遇到了应该如何处理。另外,可找专门做中考的机构进行一下辅导,因为老师的指点可以让你茅塞顿开。或者你也可以向任课老师请教,或是与你们班级学习最好的学生讨教,总之你的目的是要尽快、彻底改变自己做题没有目标性的错误做法。

案例

遭遇挫折失去了自信

案例回放:鑫辉(化名,下同)在班级学习一直在最前面,爸爸妈妈很少因为她的学习成绩操过心。可是没有想到,去年11月份,一直疼爱鑫辉的姥姥突然去世了,鑫辉从知道消息开始就一直心情不好。从姥姥病重到去世前后大概6周左右,鑫辉几乎没有专心致志地学习,她的成绩因为心情的波动而受到了影响。期末考试孩子名次一下滑落到了30名,急得在家直哭,鑫辉的父母尽量安慰她,可是她担心自己考人大附中的梦想泡汤,时不时的缺乏自信。

专家出诊:精华教育机构教考中心高中部主任宋晓垒认为,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使其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苦闷、猜疑、孤独、易怒、抑郁、不自信等情绪。究其原因在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大等。鑫辉就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防治建议:

1.换个角度,自我鼓励。要学会欣赏自己,用正面鼓励语言,积极地暗示安慰自己?鸦

2.运动运动,消除疲劳。体育锻炼可以给人一种轻松和自己做主的感觉,有益于克服消沉情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散散步、打打球、做做体操都可以?鸦

3.宣泄情绪,释放苦闷。说出你的感受,宣泄你的情绪。可以通过向亲人或朋友聊天,甚至可以放声大哭或大笑,以宣泄自己。如果能把心中的苦处和盘托出,你会感觉轻松很多?鸦

4.转移注意,自我放松。找几个伙伴搞一场卡拉ok,或者听点雄壮激越的曲子、观看喜剧表演、逗逗家里的宠物,甚至还可以开个小玩笑,比如出电梯前按亮所有楼层的灯,让自己开怀大笑。??

案例

借口放松疯狂玩耍

案例回放:距离中高考不足百日,对于考生、家长、老师而言都是任务繁重、时间紧张的最后冲刺阶段,但是有不少考生依旧我行我素。上初三的小高性格开朗,整天乐呵呵的,就是爱玩儿,回家就打开电脑,一玩儿就到半夜,即使中考来临了,他也没有一点紧张的状态,各科都在班里排个中下等。

专家出诊:学大教育个性化教育专家邓强认为,小高的情况不属于个别,在历年的中高考考生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大有人在,很多考生产生这样的变化是由于长期成绩差,学习信心下降,对学习没有了任何的兴趣而产生的。试想想,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学习态度自然就恶化,如果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要如何学习,用玩耍去发泄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周围一些因素的变化,如频繁的转学、同学和老师的包容性都会对其产生一些影响。

防治建议:像小高这样的孩子,首先应该与孩子进行沟通、鼓励孩子,如果家长做不到,借助专业辅导机构的力量也是可以的,因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老师,可以让类似小高这样的孩子发生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这个学科的转变,而这些最核心的是去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小高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单科带动全科,达到全科提高,增强信心。

中考家长必读:考前“突击”因人而异

很快又到升学考试的时间了,比学生显得更紧张的家长们也开始各显神通,想尽办法为孩子寻找考“高分”秘诀。比如,只要有关于这方面讲座的活动,家长们总是特别积极地参加,聚精会神地倾听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经验和方法。据本报报道,某日下午举办的中考公益讲座,300个位置座无虚席,有的人还做了笔记,也有拿出录音机录下带回家再慢慢琢磨!我想,任何一个会议也没有像这样能有凝聚力的氛围了。可见升学考试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占的位置。

听专家讲座当然是件好事,起码能从中获得许多指导性意见和正确的见解,让自己更好地了解考试的情况,在临考前能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做些恰如其分的事情。然而,专家讲的大多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只能做参考而已,每个孩子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殊情况,家长应该根据自家的特点来具体对待。不能照搬照套,否则会适得其反。

比如,对学习很自觉、每天埋头读书做题的学生,家长应该经常督促他们注意劳逸结合,多留点闲暇时间去放松,建议他们看些电视节目,看些课外书,也要安排他们到郊外走走,调节一下心态,开阔视野,要尽量使他们每天都有好心情,非常自信地投入学习。而对那些学习没计划,比较放任、没有自控力的学生,家长则要多给念“紧箍咒”,不能任其懒懒散散地消磨时间了。应该帮助他们安排好学习和休息的计划表,家长自己也多点时间在家里,督促学生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复习冲刺,同时要给点考试目标的“压力”,即短距离的,只要努力了就能达到的奋斗目标,以增强他们“取胜”的信心。

至于要不要突击补课,那要因人而异。如果学校安排的时间已经很多,孩子学得够累了,就不应该再加压,太累了学习效果反而不好,。如果孩子自己觉得某门功课非补不可,就安排适当的时间补一下。

总之,越是临近考试,家长的情绪和做法对孩子起的作用就越大。除了自己要多付出时间关注孩子、为孩子出谋献策、当好后勤部长外,还要多多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度过这“非常”时期,以达到“皆大欢喜”的结果。

考试焦虑与父母有关

我有严重的考试焦虑,该如何克服呢?

每次遇到考试我都会紧张半天,特别是比较大的考试,以至于各种各样的症状都来了,比如心慌、控制不住脾气、拉肚子。

这些还是小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我一接触书就开始听外界的声音,只要有一点吵(其实在别人看来很小)我就接受不了。虽然还可以学得下去,但是心里想的都已经是那个噪音了。

到了考试时,会害怕自己集中不了精神,以至于真的就胡思乱想了。我特别郁闷,现在都吃不进东西了!也不想睡觉。

有没有办法可以改变我,我要不要看专门的心理医生啊?

――一名焦虑的中学生

高考和中考都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考试焦虑势必将会像往年一样,成为无数学生和家长们共同苦恼的问题。

考试焦虑,顾名思义,就是现在的或即将到来的考试,引发了当事人极其强烈的焦虑情绪。

那么,当事人仅仅是因为考试而焦虑吗?

不!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副主任医师宁布说:“考试焦虑的背后,是学生对不能获得爱与认可的忧虑。”

广州中山三院心理科的副教授王玲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她说,她处理过多起关于考试焦虑的案例,最后多数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答案:他们之所以出现过分强烈的考试焦虑,都是因为,他们很难获得父母的认可。

额外的焦虑多来自父母

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会被我们内化到人格中,构成“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这样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这是解答我们许许多多行为的一把钥匙。

许多父母常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如果不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就不懂得认真学习。于是,他们习惯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压力,以迫使孩子更认真地学习。这种做法看上去颇有道理,但其实有很多恶果,最直接的恶果是,孩子除了承受学习和升学的天然压力外,还要承受来自父母的巨大压力。于是,他们面临考试时过分焦虑,就不难理解了。

更要命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关系模式,最终会被植入孩子的内心中,以“内在的父母”的方式,继续给“内在的小孩”施加巨大的压力。也就是说,有严重的考试焦虑的孩子,他们那些额外的焦虑,多数都来自现实的父母,或“内在的父母”。

儿子,你不需要是最棒的

我一个朋友的儿子小雷的案例,典型地说明了,考试焦虑是怎么形成的。那天,他来向我咨询说,他儿子才上小学一年级,是班长,前不久第一次参加小学考试,语文考了95分,数学考了99分,总成绩在班里排第10名左右。

我这位朋友对儿子这个成绩挺满意,但小雷自己非常难过。他对爸爸说:“我是班长啊,我应该考第一,才对得起这个位置。”为了抚平儿子的焦虑感,他给儿子做了许多思想工作,但儿子仍然处于强烈不满的状态,甚至觉都睡不好。

“你对儿子要求高吗?”我问他。

“不高,”他回答说,“我觉得儿子这个成绩挺好的,毕竟他只是因为马虎丢的分,这不算什么,小孩子马虎一点很正常。”

我让他描述一下,他常常对儿子说哪些具体的话。

“我说得最多的就是鼓励,我常对儿子说,你是最棒的。”他说,“每次儿子听到我这么说,他都是很开心,但这次考试后,这句话不顶用了。”

“自然不顶用了,因为你儿子已经发现,他不是最棒的了。”我对他说,他这样的话,就是问题所在。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说,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与认可,不是简单的夸奖或鼓励,而是无条件的接受,即父母对孩子表示,不管你优秀不优秀,我们都会无条件地接纳你,爱你。得到这样的接受后,一个孩子就会非常有安全感,同时也会特别自爱、自信。

我对他解释了这一点,并建议他回去对儿子说,不管你学习好还是不好,老爸和老妈都会一如既往地喜欢你接受你。他答应试一试。

结果,第二天,他兴奋地给我打电话说,问题的确出在这里,小雷听了他那番话后,立即松了一大口气,不再对自己的成绩耿耿于怀了。

可怕的“天花板效应”

几年前,宁布去一个朋友家做客,朋友以女儿为荣,因为女儿不仅乖巧懂事,而且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女儿不在时,她会对别人拼命夸女儿,但女儿一出现,她就会百般挑剔。她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女儿骄傲自满。

现在,宁布又见到了这个朋友,一说起女儿来,她就只有愤怒和无奈了,原来女儿已成了一个小太妹,不仅学习毁了,而且还常和一些“坏男孩”交往。

这个结果不难预料,因为她女儿看自己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妈妈的期望,最后干脆破罐子破摔了。

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天花板效应。意思是,如果我们把门槛设到天花板那么高,让别人怎么都爬不上来,那么他们最后就不会再努力了。

所以,父母要多夸奖孩子。但我前面提到,即便夸奖都未必是好事,因为最好的动力不是来自现实父母或“内在的父母”的鞭策,而是来自于“内在的小孩”。

无条件的接纳才是答案

“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主要在童年形成。在一个孩子的人格中,到底是“内在的父母”占主要力量,还是“内在的小孩”占决定力量,主要取决于孩子童年时父母对待他的方式。

宁布说,孩子小时候很容易顺从父母的愿望。因为他们认为,只有顺从了父母的愿望,他们才能获得父母的爱。从这个角度而言,父母很容易控制孩子,从而将他们所渴望的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不担心孩子成为一个仅仅知道学习压力,而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的孩子,如果父母不惧怕孩子以后患上考试焦虑症,甚至患上的强迫症,那么他们最好在孩子的3~6岁期间就实施这种压力。

可以说,任何塑造孩子的巧妙方法都不如无条件的爱。真正伟大的父母,会对孩子表示,无论你优秀不优秀,无论你成功不成功,做父母的都会一如既往地接纳你爱你。

有了这种爱的保证,一个孩子就会获得自由,会充分地享受学习。学习会带给他充分的乐趣,遇到重大的考试,他也会有焦虑,但那是正常的焦虑,而所谓的病态的考试焦虑,就极少会出现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