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中考

初中中考语文考点之句子理解和使用三篇

2023-08-05 09:21:15 高考在线

初中语文知识点:理解句子

句子含义:

句子一般都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具体含义和概括意;

还有独立含义以及语境下含义的区别。

因此在理解句子时应该严格按照要求,把握要点对句子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

错误理解的八句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理解句子方法:

对句子的理解可以有多种考查类型,可以在选择题中考查单独一句话的具体含义,也可以放在阅读理解中理解文中的某句话含义。

但大多数情况,是考查句子的语境含义。对于此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对试题作答。

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

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延伸: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句中的特定称谓

2、句中的指示代词

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

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

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

首先要把句子的潜在含义理解出来,再分析它的具体表达作用。

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

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

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

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句子处于具体语境下,在文中往往有其表层含义,还有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字面上写的是什么,多指现象,深层含义一般指在文章里真正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多指本质。

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

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

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

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

任何一个句子都会有一个陈述主体,回答时就应该把它放在主语的位置。

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

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

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

提示语或引导语是指命题者给考生的信息。可以针对提示语把握答题方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初中语文知识点:排列句子顺序

排列句子顺序:

句子的顺序都是有规律的。一般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空间,总分顺序排列。

句子排列顺序: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

有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在排列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

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对一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可以找出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

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词,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句子。

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所谓空间推移,就是由地点的转移,表达出不同的内容。

排列时,要十分注意,不要与其他的方法相混淆。

句子排列五步骤:

1、粗读知大意

将句子粗略地读一遍,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如:谁做什么?谁怎么样?说了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这样能使我们把握住排列时的总方向。

2、细读找顺序

仔细地读几遍,根据其意找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如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方位顺序)。

仔细地寻找句子中相关的词语来确定顺序。

3、精读巧排列

我们读句子时,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从而来巧妙排列。

(1)巧,就是找句子中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

(2)巧,就是从句子中间寻找它们之间有联系或相同的词语。

4、朗读细审定

我们要将排列好的句子朗读几遍,边读边想:

句子大意是否通畅、顺序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其它排列方法?

5、品读活运用

最后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找出作者按顺序来表达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此外,可根据这种方法来仿写,想想是否还有比这种顺序来表达主要内容的其它更好的方法。

这样将读与写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真正掌握排列句子的方法。

排列句子顺序技巧:

排列句子顺序常考查的试题类型多为单选和填空题,以填写序号方式出题,常用的解题技巧有。

1、中心句法

一段话,往往要围绕一个话题、一个中心。找对了中心句,不仅有利于把握和理解文意,也有利于调整语序。

中心句常常在段首,有时在段尾,极少在中间。

2、层次词法

善于捕捉并分析那些提示层次的词语的信息,对语序调整有很大帮助。

3、关系疏密法

句与句的关系.也有疏密之分。要阐明—个观点,往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同—方面的几句话之间来得“密”,几方面之间相对来说就来得“疏”。

4、标点符号法

标点符号在语段中有时有提示作用,如破折号、冒号、分号等,破折号有层次递进和话题转变的作用,分号有表示并列关系的作用。5

5、逻辑关系法

围绕某个话题叙述、说明、议论时,住住采用—定的顺序。

如:从上到下、由近及远、从因到果、层层递进、先外形后功用、先主后次、由总到分等。

初中语文知识点:划分句子成分

划分句子成分:根据词或词组在句子中的结构关系,句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就是句子成分。

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找到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找到主谓宾后,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

(2)纵观全局找主谓。

(3)主前定状谓后补,

(4)谓前只有状地位。

(5)“的”定“地”状“得”后补,

(6)宾语只受谓支配。

初中语文划分句子的常考点就是考察句子的基本成分以及句子主干,句子主干指的就是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以及宾语中心语,只要掌握了句子划分方法,找到句子的主干将不是难题。

句子成分: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一、主语

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主语(偏正短语)+谓语结构:今 天 晚 上 ‖ 特别冷。

(2)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结构: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主语(动词)+谓语结构:笑 ‖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2)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结构:公正廉洁 ‖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二、谓语

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结构: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 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结构: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结构: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结构: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 +谓语(形容词+补语)结构: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结构:说话‖[要]简洁<些>。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结构: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结构: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 +谓语(名词)结构:明天‖教师节。

主语 +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结构:她 ‖大眼睛,红脸蛋。

三、宾语

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1)名词性宾语。例如:

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给你紫红的,给她粉红的。

(2)谓词性宾语。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复句形式作宾语)

四、定语

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词,短语担任。

如果定语是单个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五、状语

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副词、短语以及从句来担任。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

六、补语

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补语都放在中心语后头,除了趋向动词、数量词、介宾结构和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补语外。

补语多用形容词、数量词、趋向动词、介宾结构来担任,各种关系的词组也常作补语。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例如:

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8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楚?

七、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1)与定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定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

它跟前面的定语组成偏正短语,多用来做主语,有时也可做宾语等。例如:

(经济)的振兴 要靠科学技术。

(2)与状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状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它跟前面的状语组成偏正短语,用来做谓语。

有的同学 [上课时][在下面][悄悄]地讲话 。

(3)与补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补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例如:

那位学生昏倒<过去>了。

我们的校园 打扮得<真漂亮>。

八、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

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

(1)插入语:

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

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

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

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

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

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

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2)称呼语:

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你来啦,老师。

(3)感叹语:

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嗯,我这就走。 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

(4)拟声语:

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例如: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