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云南中考志愿填报信息整理
2023-08-13 02:04:55成都中考志愿模拟填报最新
2023-08-11 23:09:57丹阳中考志愿填报整理
2023-08-02 21:48:36汕尾中考志愿信息整理
2023-08-13 01:14:52达州中考录取率多少,各高中录戎数线统计
2023-08-05 23:03:19广安中考录取率多少,各高中录戎数线统计
2023-08-07 10:01:37宜宾中考录取率多少,各高中录戎数线统计
2023-08-18 05:38:08初三中秋节赏月作文800字五篇
2023-08-09 14:33:35内部审计个人简历范文
2023-08-01 11:43:30残疾人低保申请书大全五篇
2023-08-10 22:54:38四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模板
2023-08-17 10:29:53
初中化学的高分答题技巧是什么
初中化学实验题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技巧
1、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3、自己动手,亲自做实验不要袖手旁观。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初中化学实验题有什么解题技巧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咯!小筱老师总结整理了历年中考化学实验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首先,思考问题的顺序
1、围绕主要问题思考。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2、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AL2S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3、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系。例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时,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其次,仪器连接的顺序
1、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2、仪器是否齐全。例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3、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4、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
最后,实验操作的顺序
1、连接仪器。按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的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2、检查气密性。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3、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例题:在实验室里制氧气时常用氯酸钾作原料,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根据催化剂的含义,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的质量不变,并说明实验程序和主要操作步骤。
解析:要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质量不变,就必须测定两个质量,一个是加到反应器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另一个是反应后剩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
加到反应器中的MnO2的质量可以在加入前测得,而反应后的质量,必须从反应后剩余固体中将MnO2分离出来才能测得。因此,整个实验便以如何解决MnO2的分离为实验目的。
根据学过的知识,MnO2不溶于水,而KCL溶于水,由此可应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
(1)用天平称量w1gKCLO3和w2gMnO2,混合均匀,放入大试管中;
(2)组装成制氧气的装置,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为止;
(3)待大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取出放入一小烧杯中,加水搅拌使KCL溶解;
(4)取一张滤纸对折后剪去多余部分,称量其质量为w3;
(5)用该滤纸做成过滤器,过滤(3)制成的液体,全部过滤完后,再用清水洗涤不溶物;
(6)取下滤纸,小心干燥后称量,滤纸连同滤纸上滤出的不溶物的质量共为w4;
(7)将滤液蒸干称量其质量为w5;
(8)将收集到的氧气换算成质量为w6;
(9)比较各质量之间的关系,若w5+w6=w1,w4-w3=w2,则证明氯酸钾分解前后MnO2的质量没有改变。
中考化学选择题答题解析
计谋1:直选法
【计谋分析】凭借学习时所记忆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考查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名称或对一些概念、定义叙述的试题,进行直接的选择,这类试题属最简单、最基础的。但是,如果没有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熟练记忆,则难于进行准确的选择。
【考题解密】
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氢气、干冰、冰水共存物B、天然气、煤、石油
C、液态氧、氯化氢、洁净的空气D、稀有气体、酒精、纯碱
解析:A中的冰水共存物是水,属于化合物;B中的天然气、煤、石油都是混合物;D中的纯碱属于化合物。
计谋2:多次淘汰法
【计谋分析】题干中含多层意思,且一层限制一层,解题时逐步用其中的一层意思做标准,以此去衡量参考答案,逐步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缩小供选答案,逼近正确答案。
【考题解密】
向结有水垢的热水瓶中加入稀盐酸,水垢溶解脱落;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又有白色沉淀出现,这种水垢可能有
A、BaSO4B、CaCO3 C、K2CO3 D、AgNO3
解析:BaSO4和AgNO3都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而溶解,故可先排除A和D;K2CO3尽管能和稀盐酸反应而溶解,但不能和过量的Na2CO3溶液反应而生成沉淀;只有CaCO3和稀盐酸反应后生成CaCl2,CaCl2能和Na2CO3溶液反应而生成CaCO3沉淀。
答案:B
计谋3:比较法
【计谋分析】这种方法是根据题干的要求逐一比较供选答案的某些特征,从而逐步选出正确的答案。
【考题解密】
检验某化合物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在该物质燃烧前后还必须进行的是①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用无水硫酸铜检验;③用澄清石灰水检验:④称量反应物与生成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要检验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一般要检验生成物中是否含有水、二氧化碳和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
答案:D
计谋4:推理法
【计谋分析】解答这类选择题时,要根据题干和选项所提供的条件为线索,运用有关的化学概念、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考题解密】
将金属Cu投入金属A的盐溶液中,观察到Cu的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金属B投入稀硫酸中,观察到B的表面有气泡产生。下列关于金属A、B、Cu活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u>AB、A>Cu>BC、B>A>CuD、A>B>Cu
解析:由题意知Cu能置换出金属A,故Cu排在金属A前面,金属B能和稀硫酸反应,故金属B排在H的前面,故答案为A。
计谋5:计算法
【计谋分析】有些选择题需要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合价等进行计算,从而选择出正确答案。
【考题解密】
某乙醇(C2H5OH)的水溶液中,乙醇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总数与水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总数相等,则此乙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5% B、71% C、46% D、33%
解析:由题意知,乙醇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总数与水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总数相等,且一个C2H5OH和3H2O中的氢原子数相等,C2H5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3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4,故此乙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46/(46+54)×100%=46%
答案:C
临近中考化学复习法
一、简化记忆
这是记忆化学实验的主要步骤的有效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几个关键的字或词组成一句精炼的话来记忆。如:用六个字组成:“一点、二通、三加热”,这一句话概括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大大简化了记忆量。
二、理解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在记忆元素符号、分子式、原子等概念,必须在理解的意义前提下去记忆。
三、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要诀可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
四、重复记忆
要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也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
五、编顺口溜记忆
初中化学中有不少知识容量大、记忆难、又常用,但很适合编顺口溜方法来记忆。如: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联系时可用“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
六、归类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如:记各种酸的性质时,首先归类,记住酸的通性,加上常见的几种酸的特点,就能知道酸的化学性质。
七、对比记忆
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八、联想记忆
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的事物特征进行比较,记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再回忆时,只要想到一个,便可联想到其他。如: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不要孤立地记忆,要扩大联想。
九、关键字词记忆
这是记忆概念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础上找出概念中几个关键字或词来记忆整个概念,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一变)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二不变)这一催化剂的内涵可用:“一变二不变”几个关键字来记忆。
十、知识网络记忆
用表格或图示进行归纳、整理,使看似零散的知识结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