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中考

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有什么

2023-08-07 00:21:35 高考在线

初中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目的(主要原因):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3)主要战役:①黄海大战: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奋战; ②辽东战役,制造旅顺大屠杀;③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4)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3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影响:①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②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④甲午战败,使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⑤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制度的落后:

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

2.国力贫弱:

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3.领导人的政策:

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日本天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

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2)黄海战役。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随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背景: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企图占领华北。1936年,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式十分危急。

2、时间:1937年7月7日晚。

3、经过: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从此,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结果: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

5、影响:①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③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二、南京大屠杀

1、背景: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中国战败,上海沦

陷。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②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概况:六周以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3、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表决规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难者国

公祭日。

4、原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2.目的:逼迫蒋介石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和平解决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