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中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有哪些

2023-08-06 03:31:38 高考在线

中考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论语十则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日三省(xǐng)吾(w)身:为(w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不应该读yu。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音乐)、l(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通汝,表示你

说通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所以,因此

④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中考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山市

奂(hun)山山市,邑(y)八景之一也,然数(sh)年恒(hng)不一见。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chn)院。无何,见宫殿(din)数十所,碧瓦飞甍(mng),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yun)睥(p)睨(n),连亘(g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楼五架,窗扉(fēi)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shǔ),楼愈(y)高,则明愈小。数(shǔ)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n)然缥缈(piāo)(miǎo),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xi)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这才明白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城墙上面成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巷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用亿万来计算。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一直连接到云霄与天河,(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门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不一。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字词解释

1、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2、奂山: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3.、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4、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5、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恒,经常。然,但是。数年,许多年。5、同人:共事的人或志趣相同的人。6、饮:喝酒。7、青冥: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8、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9、念:想。10、近中:近处。11、禅院: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11、无何:不久,不一会儿。12、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飞檐。甍,屋檐。两端翘起的房脊。13、始悟:才明白。始:才,悟:明白14、未几: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15、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16、连亘:连绵不断。17、居然城郭:竟然变成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池。18、中有楼若者:其中有像楼台的。19、堂若者:有像厅堂的。堂,厅堂。20、坊若者:有像牌坊的。21、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22、以:用。23、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24、依稀:隐隐约约。25、既而:一会儿。26、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27、危楼:高楼。危,高,高耸。28、直接:一直连接。29、霄汉:云霄与天河。30、窗扉:窗户。31、皆:都。32、洞开:敞开33、裁如星点:才像星星那么小。裁,同才,仅仅。34、黯然缥缈: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35、而:连词,表并列。36、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37、或:有的。38、凭:靠着。39、不一状:姿态不一。40、逾时:过些时候。41、倏忽:突然。42、人烟市肆:人家和商店。市肆,集市。肆,店铺。43、遂:终于。44、孤:孤零零。45、耸:耸立。46、惊疑:惊奇,疑惑。47、碧:青绿色。48、然:但是。49、数:几。50、明(出自文中则明愈小):光亮。51、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赶路。(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52、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53、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54、孤塔耸起:意思是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55、直接霄汉:古意:无限接近于天河,形容山高。今意:直直的插入云霄与天河,比喻山高景色美。

通假字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只有,刚刚。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词类活用

窗扉皆洞开(洞:像洞一样,名词作状语)。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词作状语依次译为:像楼一样,像厅堂一样,像街巷一样)。

古今异义

恒:古义:经常。今义:永久。顾:古义:看。今义:注意。悟:古义:明白。今义:了解。始:古义:才。今义:开始。危:古义:高,高耸。今译:危险。直接:古义:一直连接到。今译:不经过中间的事物。或:古义:有的人。今译:或者。睥睨:古义:城上的矮墙。今译: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

赏析纵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时间的变化: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景致的变化:孤塔宫殿城郭危楼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写作特点

1、悬念起笔

本文开篇就点明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引起读者极大兴趣,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可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2、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3、由粗及细,详略得当

例如文中写城郭,仅仅是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的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代详,粗线条勾勒了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具体事物,一概不做细描,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

我们虽不知其详细,却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那城市是多么的繁荣。紧接着,作者对危楼的描述却是实写、细写。作者不仅摹写出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明的结构,并且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4、动静互变。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中考语文文言文深度解析之韩琦大度

【原文】韩魏公①在大名日,有人献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③之,尤为宝玩。乃开醇④召漕使⑤显官,特设一卓⑥,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⑦,遍劝坐客。俄为吏将⑧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译文

韩琦管理北都,(他的)表兄弟有中献给他一只玉杯,说是耕地的人进入在修的坟墓得到的,(玉杯)从里到外没有一丝斑点,果真是绝无仅有的好东西。韩琦用百两金子答谢他(弟),特别视为珍宝(很喜欢)。于是打开好酒召集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和显要官员,特意准备了一桌饭菜,用绣着花纹的台布覆盖着,把玉杯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进(饮)酒,不一会被一个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杯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都很惊愕,那个武官趴在地上等着发落。韩琦却不慌不乱,笑着对那武官说:东西也有它破损的时候。又对那个武官说:你是不小心触翻了桌子,不是故意的,你又有什么罪?韩琦的度量宽大就是这样。

注释

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名臣。②答:答谢。④醇:味道浓厚的美酒。⑤漕使: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⑥卓:同桌。⑦且将用之酌酒:并准备用它来进酒。⑧吏将:指差役人员中的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