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资料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十五篇)

2023-08-14 09:38:57 高考在线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1

  1、梳理拓展,强化复习的系统性。

  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可以整理成表,使学生对于本章内容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类与互化,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

  再如,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把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再如,四则运算的法则,通过复习,使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共性与不同,从而牢固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2、贯彻大纲,重视复习的针对性。

  大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要领会大纲的精神,把握好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本,弄清重点章节,以及每一章节的复习重点。要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所在。计划先根据教材的安排进行复习;再分概念、计算、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训练;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切实保证复习效果。

  3、有的放矢,挖掘创新。

  数学复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复习题的设计不宜搞拉网式,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的大忌。复习一定要做到精要,有目的、有重点,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题目的设计要新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多思考,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到更多的解题技能。

  4、教师事先对复习内容有全盘的把握。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精心备好复习课,课前充分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能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现状,对于薄弱环节要进行强化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合理安排分类练习和综合练习。在基础知识扎实时,适当的将知识向纵深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

  复习课不同与新授课,复习课没有初步获得知识的新鲜感,所以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如让学生树立一段时间的目标,不断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6、复习课上提倡学生主动的复习模式。

  复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益。采用以下的步骤来复习:(1)自行复习、自我质疑;(2)小组讨论、合作攻关;(3)检测反馈、了解学情;(4)查漏补缺、纵深拓展;(5)师生互动、相互质疑。

  7、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小学毕业考试虽不关其择校、就业,然就考试的重视、重要程度而言是小学生平生第一次经历,所以平时就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能有一个沉着、冷静、宽松、从容的心态走进考场,发挥其最佳水平。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2

  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但教学质量却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没有学会学习。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启迪学法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在新授教学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下面两道分数应用题:(1)、一桶油重30千克,倒出3/5,倒出几千克?(2)、一桶油倒出3/5,正好倒出18千克,这桶油重几千克?我先让学生讨论并解答这两题,然后再出示例3:一桶油重30千克,倒出60%,倒出几千克?例4:一桶油倒出60%,正好倒出18千克,这桶油重几千克?因为例3和例4这两题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60%)转化成分数(3/5),因此,在指导自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这种联系,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从而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既启迪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从。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出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把一个圆16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R2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

  例如:教学了“圆柱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

  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圆柱体的高,再进而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高为:30÷(2×3.14×5)= 150/157(厘米),圆柱体的体积为: 3.14×5×5× 150/157=75(立方厘米)。这样做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能否用简捷的方法解答这题。学生用质疑的目光瞄向了我,我启发学生用圆柱体的教具自己动手演示。学生就用拼接的方法,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然后我再让学生将这个长方体变换位置,把拼成的长方体横放下来,并将有圆柱侧面的一半作为底面,这样再启发学生,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这时我再启发学生能否想到更巧妙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体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这时学生马上想到这个长方体体积为:V=S侧÷2×r=30÷2×5=75(立方厘米)。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到“会堂”的转化。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和知识,还要检查、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要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并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3

  最精确和最不精确的圆周率:

  1897年印第安那议会竟然在通过的法案中,将圆周率规定为4左右,令人感到滑稽!而精确的圆周率,纪录一直在不断刷新:

  公元460祖冲之仍用刘徽割圆术,算得圆率为3.1415926,这个精确度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纪录。

  1596年荷兰数学家卢道夫算得有35位小数的圆周率。

  1873年,沈克士算得了707位的圆周率,1946年又提高到808位。以上都是人工计算。

  20世纪50年代,人们用计算机算得了10万位小数的圆周率,70年代又刷新到 150 万位。1987 年 1 月 13 日,日本的金田康正,算出了 133544000位小数的圆周率!印出的数字占两万页!

  1990年,最新结果:4.8万位。

  对圆周率的最高记忆:55岁的日本横滨人友良获秋,在 1987年3月9日到10 日,用17小时 21分(包括4 小时15 分钟的休息)就背出了四万位小数的圆周率!

  计算赛电脑:1981年4月7日,荷兰的克拉恩在日本筑波市,仅以l分28.8秒的神奇速度,准确无误地把一个100位的数进行了13次开根运算。而在1980年6月18日,印度的夏孔塔拉黛比夫人对于下面这个计算题:

  76863697748702465099745779

  在28秒内报出答案:18947668177995426462773730。

  最没有数的概念的人:是巴西的马托格罗索南比瓜拉人。他们没有任何数字系统,只有一个动词表示他俩相像。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4

  第一,重视听讲。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一般都是新的知识内容,所以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积极的开展自己的思维,看看老师讲的解题思路与自己所想的有什么不同,通过思考进一步的去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第二,及时复习。复习的时候要把老师当天讲的内容都消化掉,做到不堆积问题,把老师在课上讲的知识点都去回顾一遍,熟练掌握公式的推理过程,尽量通过自己的记忆去回顾,实在搞不懂就去翻下书。

  第三,多做题。学好数学就必须多做题,这是为了掌握各种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可以不用那么着急,可以从简单的入手,主要以课本的习题为主,如果课本里的习题能解答好,就是把基础打扎实。

  基础知识牢固了,就可以去找一些课外的习题,或者试题来练练手,多帮助自己开拓思维,寻找新思路,提高对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题目做的多了,多多少少就能知道一些解题规律,也就能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5

  问题一:数学阅读能力差

  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拿到题目,无从下手,有的停住笔头不动,有的苦思冥想眉头紧锁,这时,如果老师将题目读一遍,强调重点的字眼,或者加以停顿、重音,就会有学生喊:“哦,原来如此!”马上列出解题算式。这说明学生对题目的重点词句抓得不够明确,从而不能快速正确的答题,由此可见数学阅读能力极大地影响着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阅读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量少,理解问题时常出现错误或偏差,影响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甚至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对策:正确阅读和梳理数学信息

  1、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抓住主要概念以及重点词句,体会题目的主要意思,引导他们正确地阅读和梳理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部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态,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对于做错的题目上,引导学生形成错题分析法,而分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由于不正确的阅读导致的解题错误,从而形成“我要正确阅读”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3、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的限制,很难自主、细致地进行数学阅读,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等到错了,在老师的要求下再来更改,这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部分学生甚至会产生反感或畏惧心理。老师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奖赏和一些信任、鼓励的话来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实现不断地强化。

  问题二:反复栽在一道题上

  对策: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这个情况比较普遍,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检查出自己的错误,思考题目考察的是什么知识点,要用哪些知识去解决,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问题三:难题不愿意思考,缺乏自信

  对策:克服思维惰性,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有些学生遇到难题,一时想不出来,就放弃了,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思考是一种习惯,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帮其建立自信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问题四:对数量关系分析不明确

  应用题教学把分析数量关系看作重中之重,而“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是情节、题目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以致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淡化,比如说只是用单纯的加、减、乘、除符号来抽象教导学生记住而忽略了其中的关系具象化,让孩子难以理解更加难以运用,这是造成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

  对策:善用图,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应利用主题图的直观,比如有一堆苹果,用给自己代替加,用给别人代替自己的减少来体现这种数量关系,用具象代替公式、抽象概念,用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完整表述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

  问题五:教育缺乏对孩子的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结果具有的特点是: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能力比较强,但解决非常规问题的能力比较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情境,由于缺少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把这个情境数学转化成相应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处理的灵活变通能力不足。

  对策:培养自主意识与多变思维空间能力

  教师应该更加生动形象地授课,充重利用空间思维扩展,不仅仅是局限于二维的空间,有机会应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形象生动的实践中传授引导概念及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去找寻到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灵活多变的思维空间能力。

  问题六: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中的计算力、观察力、分析力、推理力、判断力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贴合,而小学生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教师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相对纸上谈兵、单调乏味,既让孩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使一些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

  对策: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问题

  与日常生活相贴合,家长应引导孩子把在校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亦或是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孩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比如说生活中的爬楼梯计算,切蛋糕的角度与数量等,用这些常接触到的容易让孩子接受加深印象的具象来体现数学关系展示数学概念,告别枯燥乏味的单纯抽象概

  念理解,这样做在培养孩子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同时还能加深孩子印象与数学思维的灵活变通。

  问题七: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可谓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的计算力、推理力、分析力、观察力、判断力等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不仅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数学学习兴趣,还可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可见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和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其数学思维呢?

  对策:3招抓住数学敏感期,发展数学思维

  1、利用生活中的数学体现,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

  数学贯穿与日常生活,家长可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接触中观察孩子的喜好,融入数学思维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并有意识地进行思考、猜想、讨论与动手动脑等,利用孩子感兴趣喜欢的元素作为数学思维的承担载体,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孩子感受到相互学的重要和有趣,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2、抓住数学敏感期,循序渐进,发展数学思维

  研究证明,儿童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比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算、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极大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错过了这个“数学敏感期”,有的人一生都害怕数学,一提数学就头疼。

  而在面对“数学”这种纯抽象概念的知识时,唯一让孩子觉得容易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由感官的训练,从“量”的实际体验,到“数”的抽象认识。自少到多,进入加、减、乘、除的计算,逐渐培养孩子的数学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逻辑概念。让孩子在亲自动手中,先由对实物的多与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在自然而然地联想具体与抽象间的关系。

  3、讨论合作,共同发散数学思维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马行空的思维能力,在学校学习中,就可以借助这种思维的差异性,让孩子参与到团队合作中来,共同堆一座积木或进行折纸游戏,共同探讨知识交流合作,利用空间思维与多彩丰富的具象结合,在互助交流中动手动脑、发散思维的同时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参与到团队合作中来,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增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6

  一、学会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

  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有些家长头疼孩子上课效率很差;这其中很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做好预习;自然也就做不到有的放矢;

  二、听课不要仅仅是听,重要的是要思考

  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同学们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

  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减少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

  经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这样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所以说,在课堂上,老师最大的作用是:启发;孩子在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思路,靠着老师的引导,去思考解题的思路;答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

  三、及时总结解题规律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

  (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

  (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

  (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

  (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

  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孩子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拓宽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

  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3)5×(1-20%)÷20%=20(天)。

  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

  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充分发挥错题本的作用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记错本”,把自己平时作业、单元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并注明出错原因,做到有错必改,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实际的学习中,要经常查看这个本子,做到心中有数。

  有很多学霸都是因为积极使用了错题本,而考取了高分;

  六、“1×5”学习法

  做一道题要有做一道题的收获。反对搞题海战术。

  做一道题,引导学生从五个方面思考:

  ①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我是如何想到的。

  ④还可以怎样做,有其它方法吗?

  ⑤一题多变看看它有几种变化的形式,把自己当作一个出题者,领会出题人的意图,看看能不能有其他的解题思路怎么样。

  七、关于写作业

  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态,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对于做错的题目上,引导学生形成错题分析法,而分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由于不正确的阅读导致的解题错误,从而形成“我要正确阅读”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7

  先易后难

  算术是比较复杂的,而对孩子来说,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学习较难的算术,很难让他们接受。家长可以将生活融入到孩子的数学学习中,例如去超市买苹果,让孩子自己挑选,并数出数量,等到回到家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洗两个苹果,一人一个吃掉后,问孩子还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接触数学并学习数学,可以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而且也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运用分解技巧

  从分解组合开始教孩子,一边分,一边用语言表述,一定要用嘴巴说出来,能说出来的孩子,表示她自己真的掌握了。从5以内的开始。先从分解2开始。每次分开后表述完,要记得在合起来。

  大数记心里,小数上下加减

  加法:大数记心里,小数往上数,如4+2= 把4记在心里,往上数两个数,5、6,之后得出结果4+2=6

  减法:大数记在心里,小数往下数,如6-3= 把6记在心里,往下数三个数,5、4、3,之后得出结果6-3=3

  家长需配合每日为宝贝出30道10以内加减法,提升幼儿的算术能力,注意不要让孩子数指头,养成习惯不好改,培养心算能力。

  需要孩子掌握的一些识记的东西

  第一个需要识记的是:10加几就等于10几,例如:10+1=11 10+2=12,一直加到9,第二个需要识记的就是1+1=2 2+2=4 3+3=6 4+4=8 5+5=10 6+6=12 7+7=14 8+8=16 9+9=18 10+10=20,这样记住了以后,进行20以外的加减法运算,对孩子来说,就不会很难学;

  巩固成果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出题目,只要有空闲时间就提问,而且问的时候语速要快,要给孩子一种紧迫感,这样可以锻炼孩子思维的效率,而且多次练习能够让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提高算术能力。如果家长在问的时候孩子能够快速的答出来,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表扬,例如“真棒!”,“真厉害!”这些话语,会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对数学算术产生兴趣,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辅导技巧

  要想提高孩子数学加减法能力,一定要让孩子对十以内的加减法熟练,要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能心急,要告诉孩子加减法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孩子的理解。对于二十以内的加减法,需要建立在孩子熟练掌握十以内加减法之上才行,家长可以找一个横格的本子,在十页纸上随机为孩子出题,将20以内的数字的任何一个组合都顾及到,帮助孩子更深刻记忆。

  通过孩子数学加减法的学习,能够锻炼孩子的感知和思维,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家长可以参考以上讲解的三个方面,增强孩子学算术的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并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8

  内容提要:

  本文从“指导阅读课本,认真启迪学法;引导参与过程,逐步渗透学法;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掌握学法”三个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终身受益。

  关键词:启迪 渗透 掌握

  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但教学质量却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没有学会学习。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指导阅读课本,认真启迪学法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时,因为百分数应用题中有不少的例题是在学习了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转化成分数,因此,在指导自学过程中,我注意紧紧抓住了这种联系,并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也使学生学得轻松,启边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每次教学了新的知识后,我总是要求学生将课本上新学习的内容再认真看一遍,让学生说出通过再学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要求学生进行质疑问难。

  二、引导参与过程,逐步渗透学法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从。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出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把一个圆16等分,拼成一个挖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先天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r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掌握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

  例如:“圆柱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1、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对于这题,学生的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圆柱体的高,再进而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高为:30÷(2×3.14×5)=150/157(厘米),圆柱体的体积为:3.14×5×5×150/157=75(立方厘米)。

  这样做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学生用拼接的方法,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然后再让学生将这个长方体变换位置,把拼成的长方体横放下来,并将有圆柱侧面的一半作为底面,这样再启发学生,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回答,这个长方体的高就是原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这时我再启发学生能否想到更简便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体即原来圆柱全的体积,这里学生马上想到这个长方体体积为:V=S侧÷2×r=30÷2×5=75(立方厘米)。即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75立方厘米。

  又如在进行六年级总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例2、甲车从A地到B地要行驶5小时,乙车从B地到A地要行驶7小时,甲、乙两车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在距中点40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

  这题的一般解法是求出两车的相遇时间或用比例求解,这样解答确实较为麻烦,因此我启发学生能否考虑运用假设法进行求解。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因为甲车从A地到B地要行驶5小时,乙车从B地到A地要行驶7小时,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35,因此,可假设甲车和乙两车同时从A地和B地相对开出,共同行驶35小时,则甲车行了7个全程,乙车行了5个全程,两车共行了12(7+5)个全程,甲车比乙车多行了2(7-5)个全程,而每一个全程甲、乙两车的路程之差都为:40×2=80(千米),所以12个全程相差:80×12=960(千米),因此一个全程为:960÷2=480(千米)。即A、B两地的距离为960千米。

  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到“会堂”的转化。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们只有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终身受益,这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9

  在教学四则运算这一知识时,有一些学生对于运算顺序不够清楚,使用起来不够灵活。针对这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仔细做了课前反思,我觉得应该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四则运算顺序,让学生知道:“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加减或乘除的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如果既含有加减,又含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真正掌握了这一原则才能提高解决四则运算的相关问题。为了切实提高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准确性,我又设计了以下习题:将“120-32÷4×2”加上括号以改变运算顺序,能写出几种?并用文字题形式加以叙述。

  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120-32)÷4×2,即120与32的差除以4乘2,积是多少?

  120-32÷(4×2),120减去32除以4与2的积,差是多少?

  (120-32÷4)×2即120减去32除以4的差乘2,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这种题的训练,学生明确了括号的作用。以及与文字题的互化。

  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的准确性决定着一个算式的正确与否,意义重大。

  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是这一单元的重中之重。也是今后做其它四则运算问题(分数、小数等参与)的基础。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10

  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种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上不失激情,但太过关注过程的设计和结构的完整,对于那些投偏了的球,通常是一带而过或置之不理,按照早已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前进,学生在我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走进预想的领地,作为教师的我有时更甚至替学生思考,代学生言论,无形中,控制着教学,操纵着学生。学生的思想的渴求和学习的需要被我置之脑后,无形中的一支指挥棒束缚住了自己的教学,也把学生们困在了一个固定的圈子里画地为牢。失去了倾听的课堂永远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二、知识点故事化

  数学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喜欢,学生喜欢数学,才能心甘情愿地深入学习,数学学习就能事半功倍;学生不喜欢数学,教师下再多的苦功夫也等于浪费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是一件美好的事物,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小学生总是对各种类型的故事保持着莫大的热情和兴趣。同样,这种思路也可以转移到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将小学数学教学故事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更小,耐性也就更差,教师就可以通过将数字、公式等故事化来引导学生逐渐喜欢数学,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三、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

  四、划分学习小组促进共同学习

  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是以大多数人对知识的理解吸收程度为标准调整课堂进度的,但不可避免的,会有学生快于教学进度或落后于教学进度,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况,从而进行科学的学习小组划分,将对知识理解吸收能力强和弱的学生合理搭配,促进互补学习,以提高班级的总水平和平均水平。

  五、科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整个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效果的检测,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教学改革的有力措施。有效、科学、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推动数学教学过程的开展。对学生客观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他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效果,又要关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倾注程度、合作交流意识、自信心以及独立学习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也必须特别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较好地掌握和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11

  初一下学期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为:相交线与平行线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平移;三角形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分析与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解集的集合表示,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数的主要内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面对繁杂的数学知识,将升入初一的同学,如何提前做好准备,使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安全“着陆”呢?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好预习、听课、复习三个环节。要养成读、划、想、算相结合的预习习惯,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迁移,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避免只是记住一些内容而不知道所以然。听课时注意力集中,脑、手、口、眼并用参与课堂活动。千万不能在课堂上开小差,更不能有依靠家教或课外辅导班而放松参与课堂的思想。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不能只是课堂上听会就算完成任务,或以为自己会了就懒得做作业。正确的做法是当天的知识当天巩固,做到三天一复习,五天一小结。把新旧知识穿成串,形成面,从而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的学习,从一开始就要树立一个目标——致力于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内容的特点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到了初中以后,老师讲课方式相对粗放一些,目标明确,有侧重,逻辑性、抽象性加强。如果学生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就很难跟上学习的进程。时间长了,问题越积越多,数学成绩会一退再退。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能单纯依赖记忆和模仿。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12

  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只有在低年级时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快的进步。

  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积累的是,简单的运算知识和规律,简单图形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找规律,让孩子学会一种尝试的方法,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堂上既想让他们学到知识又想让他们感到轻松有趣,所以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故事、诗歌、谜语为载体来开展教学的,对孩子来说是在娱乐中学?习,并没有您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下面具体谈谈一年级孩子学数学的方法建议:

  1、接触数学,兴趣第一。

  我们接触过不少四五年级希望开始学习华数的学生,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实在低年级时曾经学过数学的,但因为当时学习听课效果不好便放弃了,到了高年级,迫于小学六年级形势又不得不学。对于这样的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定阴影的,甚至有些学生抱定了自己不适合学数学的念头,有一定抵触心理。

  所以既然家长决定低年级开始学习数学,一定要首先注意兴趣上的培养,帮助他们找到数学中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比如数字游戏等等。

  2、找一位孩子最喜欢的老师。

  既然刚刚接触数学,兴趣是第一位的,那找一位孩子喜欢的老师就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一位好的老师能够让孩子迅速喜欢上课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不仅是孩子的师长,也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们一起探讨问题,一起思考,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喜欢老师的同时喜欢数学。

  3、用一套最的教材。

  通过长期的数学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素质得到培养,思维能力、智力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现已被众多学有余力和学有兴趣的学生所青睐。数学?课程可以使您的孩子“开思维之窍,入解题之门”,帮助孩子奠定坚实的基础,攀登数学的颠峰!《小学数学练习机》里就有很多好教程。

  4、从最合适的起点开始。

  刚刚接触数学,学不懂不是孩子不适合学数学,是起点不合适。举个例子:《小学数学练习机》里有很多非常好的教程,但是里面的《秘笈》中的很多知识超前于学校的课本,如果利用的不好,很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是目前导致很多孩子不喜欢数学,厌恶数学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1、巧算与速算的基本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是学生学习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如果能够在看似无序的算式中寻找到一定的规律,化繁为简,那么学生一定能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计算与速算是各种后续问题学习的基础。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过计算这关。

  2、认识并学会数各种基本图形:正方形、长方体、圆和立方体等是小学学习中最常见的图形。通过系统的指导,使一年级的学生能够计算出各种基本图形的个数;使学生建立起有序思维,为建立思维模式打下基础。

  3、学习简单的枚举法:枚举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有一定的困难。在数学课本中,介绍这一难题时采用数数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孩子们理解。枚举法训练的重点在于有序的思维方式,学习之初将抽象问题形象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式。

  4、数字的奇与偶、不等与相等等关于数论的基础知识:数论问题是后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而这学期将要学到的:数字的奇与偶、不等与相等等无疑将会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在这里我们把数论问题分解为各种类型逐一讲解,使数学学习更加系统。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13

  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争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又不能处处依靠教师,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应该在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2.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穷源。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3.学用结合,勤于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4。博观约取,由博返约

  课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其知识结构。

  5.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6.及时复习,增强记忆

  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复习工作 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7.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

  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更深一步是涉及到具体内容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学习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法则、数学定理、数学语言;怎样提高抽象概括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解数学题;怎样克服学习中的差错;怎样获取学习的反馈信息;怎样进行解题过程的评价与总结;怎样准备考试。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教育家、科学家,他们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比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学习方法概括起来是四个字:搜炼古今。搜就是搜索,博采前人的成就,广泛地研究;炼是提炼,把各种主张拿来比较研究,再经过自己的消化和提炼。著名的特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学习经验是:依靠自学;注意自主,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力求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教育家、科学家的更多的学习经验挖掘整理出来,将是一批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也是学习方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习方法这一问题虽已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且提出了不少好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长期来“以教代学”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良好还没有引起注意。许多学生还没有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一个自觉的学生就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14

  1、数学的学习可以激发无限的潜力

  数学可以锻炼人的思维,更是可以激发无限的潜力。尤其小学生,更应该积极开启思维的大门,为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不仅如此,对于奥数的学习,还可以很好的促进学校数学课本的学习,这样就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计算是开启数学学习的第一扇窗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有了一个好的计算基础之后,解决其他问题才能够游刃有余。

  针对这一点,"新导引"三年级课本系统地介绍了四则运算及其巧算,关于数的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但它同时也是学好华数的基础,是历次竞赛或选拔比赛中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三年级正好是大家夯实计算基础的时机,一定不要错过!通过以往的实践证明,在二、三年级打下良好运算基础的同学,一方面促使今后的数学学习更加轻松,另一方面,在高年级竞赛或选拔中往往会有相当大的优势。

  3、应用题——思维的结晶、智慧的闪耀

  应用题是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最重要也是类型最繁多的一项,从三年级起,"新导引"中就逐步介绍了大量的华数专题知识,尤其以其中的应用题为主,是所有年级、所有竞赛考试中必考的重点知识。学生一定要在各个应用题专题学习的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许多五六年级同学华数水平提高非常困难,就是因为他们三年级的华数专题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因此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要敢于争先、勇往直前!

  4、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学会解决一道题目很容易,但要学会如何去思考并总结这些题目中的知识和内在联系,这就需要同学们下功夫,而这个功夫就要体现在大家的学习方法上。在良好的计算基础上,三年级秋季将进行各类应用题深入学习,比如和差倍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简单图形问题等华数知识,面对突然增大的华数信息量,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复习,总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三年级是学生培养自己的华数学习方法的最好时间。在三年级接触学习大量华数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今后的华数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15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八个方面(即:积极自学的方法、认真听课的方法、独立思考的方法、质疑问难的方法、动手操作的方法、专心作业的方法、检查验算的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必须采取具体措施,落实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仅仅是第一步,必须通过反复实践,严格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掌握方法发展到养成习惯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严格训练。例如:掌握验算方法并不难,但要养成验算习惯却非易事,必须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加以培养。既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又能够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要求。如:在低年级,老师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加以正确引导,没有严格要求,想在高年级施加压力,扭转乾坤,效果往往会不尽人意。

  三、更新教法,重视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汇贯通的。教法对学法有着制约和影响作用,好的教法会促进学生良好学法的形成。反之重视学法的培养,也会促进教法的更新。

  如果依旧闭门造车,上课满堂灌,下课题海战术,死记硬背,这样是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现在提倡的情景教学法,就是很好的把学习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在生活中也会不自觉的运用起数学,效果显著。

  四、榜样示范,潜移默化

  模仿性强使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小学生的各种习惯,起始于模仿。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教师在讲课时,要正确运用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在解题或演算的过程中,要自觉认真审题,按步分析,最后认真检查验算。批改作业或板书时,要坚持书写工整美观,格式布局合理。这一切都会给学生良好的影响,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小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一个从少到多,有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同时也是有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的引导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