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资料

豆粕科普知识

2023-08-08 09:03:24 高考在线

  一、豆粕的物理性质

  1)颜色:浅黄色至浅褐色,颜色过深表示加热过度,太浅则表示加热不足。整批豆粕色泽应基本一致。

  2)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没有酸败、霉败、焦化等异味,也没有生豆腥味。

  3)质地:均匀流动性好,呈不规则碎片状、粉状或粒状,不含过量杂质。

  二、豆粕的化学成分和营养特点

  豆粕中含蛋白质43%左右,赖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胡萝卜素较少,仅0.2~0.4mg/Kg,流胺素、核黄素各3~6mg/Kg,烟酸15~30mg/Kg,胆碱2200~2800mg/Kg。豆粕中较缺乏蛋氨酸,粗纤维主要来自豆皮,无氮浸出物主要是二糖、三糖、四糖,淀粉含量低,矿物质含量低,钙少磷多,维生素A、B、B2较少。故而豆粕有如下营养特点:

  1)豆粕能值:代谢能值较高,猪消化能为12.97-13.39MJ/kg,禽代谢能为10.04-10.46MJ/kg。

  2)豆粕粗蛋白和氨基酸:粗蛋白含量在44%左右,豆粕氨基酸比例是饼粕类饲料原料中最好的,赖氨酸含量达2.5-2.8%,但蛋氨酸含量偏低,因此玉米-豆粕型饲粮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往往为蛋氨酸。

  3)豆粕碳水化合物:含有较多棉三塘和水苏四糖,很难被单单胃动物消化。

  4)豆粕抗营养因子:主要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此外还有植物血凝素、非淀粉多糖等,抑制蛋白质等养分的消化,从而影响动物生产性能。

  三、豆粕的分类

  豆粕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两种。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而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产品为二浸豆粕。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国内目前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另外,根据烘烤过程中是否掺杂进大豆种皮,豆粕还可分为带皮豆粕和去皮豆粕,两者主要区别是蛋白质含量不同,去皮豆粕的蛋白质含量比带皮豆粕稍高。所以豆粕可分为:

  1)一浸豆粕、二浸豆粕;

  2)去皮豆粕、不去皮豆粕;

  3)一级豆粕、二级豆粕、三级豆粕;

  4)普通豆粕、发酵豆粕、膨化豆粕。

  四、豆粕的生产和检验标准

  1)生产

  浸提法是生产豆粕的主要方法。豆粕的质量差异与其蛋白质的含量密切相关。因此,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极为重要:温度过高会影响到蛋白质含量,从而直接关系到豆粕的质量和使用;温度过低会增加豆粕的水份含量,而水份含量高则会影响储存期内豆粕的质量。此外,用溶剂浸出发提取豆油时,因溶剂的关系,也会影响到豆粕的蛋白质含量。

  2)检验标准

  感官性状:浅黄色不规则碎片状,色泽一致,新鲜,有豆粕的特殊香味。无发酵、霉变、结块、虫蛀及异味异臭。不许掺入大豆粕以外的物质,若加入抗氧化剂、防霉剂等添加物时应做相应说明。

  由于国外大豆是机械化规模生产,品质要比农户分散种植的国产大豆稳定均一,同时国外油脂加工企业规模大,(feedguy)技术设备、加工工艺先进,加工出来的豆粕蛋白含量高(44%-48%),且质量稳定。但进口豆粕从加工出厂经过运输、到港、包装等多道环节,最后到国内厂家使用,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导致新鲜度不够,但无论从感官性状还是从化学指标上,区分进口豆粕和国产豆粕都缺少明确的依据。

  五、豆粕掺假鉴定法

  1)外观检测法:优质纯豆粕呈不规则碎片或粉状,淡黄褐色至淡褐色,色泽一致,偶有少量结块,具有烤豆香味,不应有腐败、霉坏或焦化味、生豆腐味及豆腥味。绝大多数掺杂物都有颗粒细、比重大、价格廉的共同特点,豆粕中如有掺假物,包装体积通常会变小,而重量则增加。

  2)容重检测法:正常纯大豆粕容重为594~610g/L,若样品容重超出较多,则说明掺假。

  3)水浸法:取样品少量,加适量水,搅拌,静置数分钟,泥土使水变浑浊,砂石、其它矿物则沉水底,麸皮漂浮于水面。

  4)碘鉴别法:取少许豆粕放在干净白瓷盘中,铺薄铺平,滴几滴碘酊,1分钟后若其中有物质变为蓝黑色,说明可能掺有玉米、麸皮(含小麦粉)、稻壳(含米粉)等淀粉类物质。

  5)生熟豆粕检查法:脲酶用以鉴定豆粕加热程度,由于无负值,对加热过度豆粕意义不大;KOH溶解度可区别加热过度严重程度,也可鉴别加热不足豆粕,但不够灵敏,因此两者均需测定。酶活性过高说明太生,饲喂后易引起腹泻症状;酶活性过低说明加热过度,某些营养物质特别是氨基酸受到破坏,并产生有害物质。

  a.脲酶活性定性测定方法:0.2g豆粕+0.02g尿素+2-3滴酚红+20ml水于比色管内,盖好塞子摇匀,室温(20-30℃)放置几分钟,观察颜色变化。bb.感观判断:色泽浅,取少许放在口内,有生豆的味道(偏生)。

  c.KOH溶解度测定方法:将样品粉碎过60目筛,取1.5g样品(精确到0.0001g),加50.00ml0.2%KOH溶液,(feedguy)电磁搅拌20分钟,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10.00ml测定粗蛋白CP1。计算:PS%=CP1/CP×100,正常范围为70%-85%。

  d.注意事项:陈化黄豆生产豆粕:外观色泽暗,无香味,KOH溶解度低;巴西转基因黄豆生产豆粕:色泽偏红,不要误认为过热,应注意偏生问题;过热与有效赖氨酸:KOH溶解度在65%左右时,有效赖氨酸仍达96%以上,影响较小,因此生产乳猪料时偏熟豆粕较偏生好。

  六、发酵豆粕

  1)原理:发酵豆粕采用优质多菌种协同发酵,利用微生物丰富的酶系,将植物大分子蛋白降解为寡肽,并将植物蛋白中的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彻底分解,植物细胞壁100%破裂,蛋白质消化率大于95%,显着改善适口性和消化率。

  2)加工流程:豆粕加水拌匀→蒸煮→接种→发酵及后熟→干燥→磨粉→包装。

  3)优点:适口性好,具有特殊天然发酵酸香味,提高饲料采食量;无杂菌和有害菌,稳定性好;酶和维生素补充剂;益生菌源泉,快速建立健康平衡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发酵时间适当后,可去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降低植物性蛋白抗原性;经发酵酶解将大部分大分子蛋白质降解为小肽及氨基酸,消化吸收率提高,预防乳猪营养性腹泻。

  七、发酵豆粕质量鉴定

  1)感官判断:颜色淡黄色至灰黄色、气味清香酵母味,不能有刺鼻的味道。

  2)泡水判断:发酵过的产品泡水后为悬浊液,久放后变糊甚至发臭(因为有菌,加水后会变质)。

  3)氨基酸测定:发酵豆粕氨基酸含量与豆粕应该是非常一致,各氨基酸含量均上升10%左右。如果氨基酸特别高或谷氨酸、半胱氨酸含量特别高,就表明掺进杂蛋白。

  4)酸溶蛋白测定:此值在6-10%为宜,过低说明没有发酵好,过高则可能掺杂。

  5)其它:杂菌数量不宜过多,黄曲霉毒素不能超标。

  八、去皮豆粕

  1)豆皮:主要成分为细胞壁或植物纤维素,很难被猪、鸡等单胃动物消化吸收。

  2)去皮豆粕:可分离出约占大豆重量8%的豆皮,使去皮豆粕营养物质消化率高于普通豆粕,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与普通豆粕相比,去皮豆粕具有较高能量和蛋白质,在畜禽饲料配方中可以留出更多空间来容纳其他原料,并减少油脂使用量

  九、膨化豆粕

  膨化豆粕是在大豆粉碎后加了一道膨化工艺,主要目的是提高油脂浸提量,同时也提高了豆粕质量(脲酶活性较低),而且味道比较香;膨化豆粕是大豆榨油后的副产物,大豆膨化后可提高出油率,同时还可破坏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普通豆粕的颜色为浅黄色至浅褐色,膨化豆粕的颜色为金黄色。

  十、豆粕和豆饼的.异同

  1)相同点:所含蛋白质品质一样好,两者均含较多蛋白质,均是优良植物蛋白饲料;含有相同氨基酸,两者均含丰富赖氨酸(2.5%)且蛋氨酸含量较低;含有相同抗营养因子,即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疑集素、抗维生素因子、致甲状腺肿因子、致过敏因子、胀气因子、螯合因子、脲酶;可用相同措施消除抗营养因子的不良作用:高温处理和加酶处理(加入由β-葡聚糖酶、果胶酶、阿拉伯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组成的复合酶,既可降解大多数抗营养因子,又可提高大豆饼和大豆粕的营养价值)。

  2)不同点:

  a.取油方法不同:前者用压榨法,后者多采用浸提法;

  b.含油脂量不同:前者5%-10%,后者1%-2%;

  c.蛋白质含量不同:前者40%-44%,后者43-47%。

  拓展

  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又称“大豆粕”。按照提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其中以浸提法提取豆油后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而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所得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

  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极为重要,温度过高会影响到蛋白质含量,从而直接关系到豆粕的质量和使用;温度过低会增加豆粕的水份含量,而水份含量高则会影响储存期内豆粕的质量。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中国国内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

  制作饲料

  豆饼和豆粕中粗蛋白质含量高达30~50%,是动物主要的蛋白质饲料之一,但未经处理的豆饼、豆粕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尿毒酶、皂角苷、甲状腺肿诱发因子等,对动物及饲料的消化利用会产生不良影响。将菜籽饼、棉籽壳、豆粕等用饲料发酵剂除毒脱毒发酵成饲料的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剔除霉烂变质的原料,并将棉籽壳、菜籽饼、豆粕等宜切碎或粉碎,菜籽饼棉籽壳豆粕等蛋白质型饲料不宜单独发酵,应添加部分玉米粉等能量饲料共同发酵;再将商用饲料发酵剂(千分之二)用米糠、玉米粉、麦麸等稀释后再全部撒入到物料中,确保物料混匀;然后再加水拌匀,物料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判断办法:手抓一把物料能成团,指缝见水不滴水,落地即散为宜,水多不易升温,水少难发酵;加水拌匀后随即装入缸、筒、池、塑料袋等容器中,物料应完全密封但不能压紧,当使用密封性不严的容器发酵时,外面应加套,可扎紧密封的塑料袋,注意密封过程中不能拆开翻倒,在自然气温下密封发酵2~3天,等有酒香气或泥土味时表明发酵完成,即可饲喂。发酵好的成品在每次取料饲喂后应注意立即密封。

  优点

  1.易吸收利用:豆粕经益生菌发酵水解,产生大量具有独特生理活性功能的活性肽。分子量低于5000的小肽混合物为产品的主要成分,易消化、吸收快、抗原性低,有效刺激肠道内有益菌的增殖,调节体内微生态菌群的结构,增加整个消化道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分解、合成、吸收和利用。

  2.防病:发酵豆粕中大量的高效益生菌在动物体内可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保持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处于平衡、稳定状态,避免肠道疾病发生。

  3.提高饲料利用率:发酵豆粕富含多种微生物酶类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可补充机体内源酶不足,加强了营养物质的消化,提高动物对饲料蛋白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4.促生长:发酵豆粕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乳酸、维生素、氨基酸、未知促生长因子等,具有特有的发酵香味,适口性好,增加动物的采食量。乳酸还可调节幼畜肠道PH值,节省饲料中酸化剂的费用,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

  真假鉴别

  豆粕的用量越来越大,价格也比其他粕类价格高,虽然掺假现象比较少但现实中还是存在掺假豆粕的现象。下面是一些鉴别方式

  外观鉴别法:对饲料的形状、颗粒大小、颜色、气味、质地等指标进行鉴别。豆粕呈片状或粉状,有豆香味。纯豆粕呈不规则碎片状,浅黄色到淡褐色,色泽一致,偶有少量结块,闻有豆粕固有豆香味。反之,如果颜色灰暗、颗粒不均、有霉变气味的,不是好豆粕。而掺入了沸石粉、玉米等杂质后,颜色浅淡,色泽不一,结块多,可见白色粉末状物,闻之稍有豆香味,掺杂量大的则无豆香味。如果把样品粉碎后,再与纯豆粕比较,色差更是显而易见。在粉碎过程中,假豆粕粉尘大,装入玻璃窗口中粉尘会粘附于瓶壁,而纯豆粕无此现象。用牙咬豆粕发粘,玉米粉则脆而有粉末。

  外包装检查法:颗粒细、容量大、价格廉,这是绝大多数掺杂物所共同的特点。饲料中掺杂了这类物质后,必定是包装体积小,而重量增加。豆粕通常以60公斤包装,而掺入了大量沸石之类物质后,包装体积比正常小。

  水浸法:取需检验的豆粕(饼)25克,放入盛有250毫升水的玻璃杯中浸泡2-3小时,然后用手轻轻摇晃则可看出豆粕(碎饼)与泥沙分层,上层为豆粕,下层为泥沙。

  显微镜检查法:取待检样品和纯豆粕样品各一份,置于培养皿中,并使之分散均匀,分别放于显微镜下观察。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纯豆粕外壳内外表面光滑,有光泽,并有被针刺时的印记,豆仁颗粒无光泽,不透明,呈奶油色;玉米粒皮层光滑,并半透明,并带有似指甲纹路和条纹,这是玉米粒区别于豆仁的显著特点。另外,玉米粒的颜色也比豆仁深,呈桔红色。

  碘酒鉴别法:取少许豆粕(饼)放在干净的瓷盘中,铺薄铺平,在其上面滴几滴碘酒,过1分钟,其中若有物质变成蓝黑色,说明掺有玉米、麸皮、稻壳等。

  容重测量鉴别法:饲料原料都有一定的容重,如果有掺杂物,容重就会发生改变。因此,测定容重也是判断豆粕是否掺假的方法之一。具体方法为:用四分法取样,然后将样品非常轻而仔细地放入1000ml的量筒内,使之正好到1000ml刻度处,用匙子调整好容积,然后将样品从量筒内倒出,并称量。每一样品重复做3次,取其平均值为容量,单位为g/l。一般纯大豆粕容重为594.1g/l-610.2g/l,将所测样品容重与之相比,若超出较多,说明该豆粕掺假。

  生熟豆粕检查法:饲料应用熟豆饼做原料,而不用生豆饼,因生豆饼含有抗胰蛋白酶、皂角素等物质,影响畜禽适口性及消化率。方法是取尿素0.1克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被测豆粕粉0.1克,加蒸馏水至100ml升,盖上瓶塞于45℃水中温热1小时。取红色石蕊试纸一条浸入此溶液中,如石蕊试纸变蓝色,表示豆粕是生的,如试纸不变色,则豆粕是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