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资料

如何让孩子快乐的遵守规矩

2023-08-06 07:51:26 高考在线

  有父母问我:家中的幼儿总是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喜欢哭闹,究竟该如何应对?面对这个情况,父母首先要判断孩子哭闹的原因:

  第一、苦恼性哭闹,属于正常的情绪表达。

  当幼儿的.要求或者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幼儿也是需要情绪发泄的,而哭闹是最好的情绪发泄。

  此时,父母既不需要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而践踏规则,满足孩子的无礼或不恰当的要求;也不能进行嘲讽、打骂。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处理,视而不见也是不错的处理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发泄,什么言语都不需要说,就是单纯地给予拥抱。这样,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安全感。

  待孩子发泄完,即可。

  第二、愤怒性哭闹,属于不理解的情绪表达。

  这样情况,多出现在有些要求,原来是被允许和满足的,但这一次,不知道父母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没有满足。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一时是难以理解的。

  孩子的思维是比较简单的,他区别不了哪些情况可以、哪些情况不可以,他更认可“这个可以”和“那个不可以”的直接判断。

  这样的哭闹,属于父母自食其果,也提醒父母:

  一是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不能过于复杂,要简单易行,让孩子能够理解容易操作;

  二是在执行规则时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多变”,过于多变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遵守规则。

  第三、工具性哭闹,属于目的性的情绪表达。

  出现这一类情况,多数是因为孩子已经多次或者习惯于利用哭闹这样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这样一种情况,说明父母已经被孩子“控制”了。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父母就需要特别警惕!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无法无天,变成家人厌恶、他人避让的“小霸王”。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应和孩子立规矩。如何立规矩,才能让孩子遵守且快乐呢?

  1.要简单易行。

  孩子的思维,尤其是幼儿的思维,往往是直觉行动思维,不可逆转,往往缺乏弹性,能够接受“可以”和“不可以”,很难接受这种情况下可以、那种情况下不可以。

  父母在立规矩时,要简单而可操作,明确告诉孩子“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要牢记,只对立下的规矩进行惩戒,而对没有涉及的言行方面,应在先接纳,再及时增添。

  2.要坚持原则。

  规矩立了,就要执行,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好就对孩子网开一面,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好就对孩子“罪加一等”。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错了,就要惩戒;对了,就要肯定。

  父母的“善变”,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比如父母不允许孩子去摘自家花园里的花,却又让孩子去摘花园里的树叶进行观察,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同样是摘花草,成人世界里有“变通”,但孩子难以理解。

  要想孩子养成对规矩的遵守,就必须坚持原则,孩子犯了错,触犯了规矩,父母就要提醒、告知,让孩子不断强化“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的认知。

  3.要给予温暖。

  提醒、告知和惩戒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晓和遵守规矩,而不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不快乐、不受尊重甚至觉得父母不爱他(她)。有些孩子在被提醒、告知和惩戒会出现苦恼性情绪发泄,这当然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但作为父母,既不能去为了安抚孩子破坏规矩,更不能完全不管,还是需要一些温暖的给予,比如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比如和孩子说一句“妈妈(爸爸)知道你不开心,但规矩就是规矩,必须要遵守,不过妈妈(爸爸)理解你的不开心,哭吧,哭完了就爽快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