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资料

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

2023-08-02 15:12:44 高考在线

  误区一:关注孩子考高分的多,关心孩子快乐与否的少

  每个家长都爱孩子,但又不是每个家长都会爱。每逢重要考试,家长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孩子的分数。考了多少分?排在多少名?成绩变成孩子心里的一块巨石,压得人喘不上气。

  “苦”学是中国千百年来就有的传统,“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典故,诗词把中国人的“苦”学表现得淋漓尽致。“苦”已经深深植入中国人的头脑中,思想里。

  学习真的是一件彻头彻尾的苦事么?

  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像一场徒步旅行,既有跋山涉水的辛苦,也有体验祖国壮丽河山的美好;既有风餐露宿,也有日出林海。像学习知识,既有埋头苦读,也有学有所成。所以我们要正本清源,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误区二:高指标、高要求,严重脱离孩子实际

  中国有句耳熟能详的成语笨鸟先飞,比喻才能不如别人,凡事就要先走一步。很多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一只笨鸟,都希望孩子飞得早,先人一头。还有些家长,把飞翔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则成了不飞的笨鸟。更有好面子的家长,为了让自己有面子而要求孩子学习。

  家长对孩子高指标、高要求的做法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甚至给孩子盲目设定不可能实现的名次要求。大部分家长都要孩子的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可是有排名就有先后,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排在前15名。设定这样的名次目标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金华血案的警示

  在浙江金华有一名学生,高中成绩平平,偏偏在一次考试中成绩偶然排到了班级前十名。这原本对于孩子是一件开心的事,他的妈妈在得知了孩子的成绩排名班级前十之后很是得意,竟然给孩子下了一个指标,要求孩子以后每次考试都得排在班级前十名!这个要求对于一个成绩算不上出色,偶然超常发挥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过分的是,这位妈妈平时就经常打骂孩子,这一次更是变本加厉,如果考不进前十名,就要打断孩子的腿。终于有一天,在一个星期六的午后,孩子把对母亲的积怨变成了无可挽回的行动——用一把铁锤杀死了妈妈。

  由成绩、排名引发的父母与子女间的冲突不在少数,个别案例怵目惊心,不禁让人反思,为了一个考试、一个排名、一个不现实的指标,由此引发的血案值得么?生命的陨落,花季少年在监狱中度过自己最美好的时光,显然不值得。

  误区三:家庭教育中的“三国四方”争夺战

  “三国四方”指的是在一个家庭里,既有爸爸妈妈,也有爷爷奶奶,还有外公外婆,三大姑四大姨。“三国四方”争的是什么呢?不同年代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思想观念千差万别,教育理念冲突不断,“三国四方”争的其实是对孩子的影响力,对孩子的爱,但更多的纷争,是出于教育理念的不一致。

  有一个三口之家,夫妻俩买了大房子,就把孩子的爷爷奶奶接过来一同生活。孩子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自己的方法,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位妈妈每天陪着孩子做作业,并且规定只有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爷爷奶奶来了之后,因为耳背,不但自己看电视的时候声音开的很大,心疼孩子做作业,还会叫上孙子一起看。两代人的冲突由此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家庭里的“三国四方”争夺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会产生几种结果:

  第一,自说自话,各讲各理。乱成一锅粥,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孩子无所适从。

  第三,孩子在家长争端的夹缝中学会了察言观色,变成了一个投机取巧的孩子。

  第四,学会了屈服强权,见风使舵。家里谁厉害就听谁的,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

  “三国四方”的受害者是孩子,家长要重视“三国四方”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要学会休战。

  第一,选出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承担对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要求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有责任心,有学习能力,能够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

  第二,家庭会议制。通过家庭会议使其他家庭成员参与孩子的教育。

  误区四:焦虑传导,对孩子形成压迫和软伤害

  家长的焦虑情绪的传导具有指向性。例如因为孩子成绩问题而焦虑,就会把焦虑情绪传导给孩子。

  有一个离异的女人带着女儿再婚,组成新家庭后又生了一个男孩。受中国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这个女孩在新家庭中缺少关爱。这位妈妈希望女儿好好读书,用优异的成绩换取家人的尊重。妈妈的想法让女孩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成绩成了女孩心理无形的负担。此后女孩努力读书,希望以成绩为自己赢得尊重。可是每逢考试,她不是拉肚子就是头疼,出现种种平时不会出现的状况。等到考试结束,所有现象又都突然消失,不治而愈。

  还有些家长虽然没有直接给孩子压力,每次考试之前还对孩子说,千万别紧张,千万别害怕。这种行为看似在给孩子减压,其实这也是一种传导焦虑的方式。家长越是提醒,孩子越是重视,压力自然就产生了,焦虑也就随之而来。

  “教育的底线:

  不培养啃老族。

  不培养反社会人格的孩子。

  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如何杜绝焦虑传导,避免对孩子形成压迫和软伤害呢?家长要告别抱怨,了解生命成长的规律,让每个孩子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误区五:用金钱代替爱与责任

  中国现代教育中有很多乱象,比如学区房现象,择校热问题。家长希望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投入金钱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家庭环境。家庭的教育文化,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一座学区房,一所重点校。还有些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补课上,寄托在出国上。这些教育乱象,正说明中国教育出了问题,应试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家长们都在犯一个常识性错误,就是逃避教育责任。小喜鹊在出生之后,喜鹊爸爸和妈妈会用很长时间教小喜鹊飞翔、捕食的本领,经过一年时间,才让小喜鹊离巢闯天下。可是很多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很多家长把金钱和孩子的前程交给别人,自己却躲在一边逍遥自在。

  无论家庭出身,父母们都应该记住一句话:金钱是无法替代爱和责任的。

  误区六:家长太强势,不尊重孩子,控制一切,包办一切

  强势家长指性格跋扈、急躁,大事小情一手抓,在家里处于主导地位的家长。强势家长会培养出两种孩子:一种是“窝囊废”,另一种是“叛逆者”。曾经的网络热门话题美国“虎妈”就是鲜活的例子。

  “虎妈”把孩子比作橡皮泥,家长把橡皮泥捏成圆的,孩子就会变成圆形,捏成方的,孩子就会变成方形。“虎妈”有两个女儿,她让大女儿学小提琴,让小女儿学钢琴。有一次,“虎妈”带着小女儿参加世界钢琴大赛,结果小女儿从大赛现场逃跑。小女儿真正喜欢的是体育运动,而学习钢琴是妈妈的选择,最终事与愿违。

  “包办”也是强势家长的一种表现。这种类型的家长通常性格随和,对孩子的关怀无微不至。这种另类的强势表面替孩子打理了一切,其实也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避免包办,家长要做到以下四点:装穷、装弱、装笨、装病。就是不要让孩子以为家里很有钱,培养孩子的孝心,锻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误区七:家长不爱学习,观念落伍,无法与孩子沟通交流

  孩子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学习各种知识,也能从网上找出各种反驳家长的理由,网络对于孩子来说是如鱼得水,可以被称作是网络原住民;相比孩子,家长对网络的认识与使用经历了从无到有,更像是网络移民;家长如果不学习,不但没法和孩子交流,也与时代脱节,变成了网络难民。所以学习不是孩子的专利,家长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让学习成为一种家庭习惯,这对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可以从营造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做起,为孩子买书,不要过分限制阅读类别,最好能做到广泛阅读。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打扰,例如大声看电视、玩游戏、打麻将。

  误区八:家长无视孩子实际,压制孩子的个性发展

  在确定孩子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朝哪个方向走家长不能一意孤行。了解孩子的特长与兴趣,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好生涯规划才是正途。

  有一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学生,经过八年学习拿到了硕士学位,一个名校热门专业毕业的学生,本应是各大医院争抢的香饽饽,可这个同学在毕业之后却找了一份月薪不高的文员工作。谈到这件事,她说自己晕血,医学专业是父母选的,自己身不由己才学了八年,如今毕业也不想从事医生的工作。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做生涯规划的时候犯了和这位同学家长相同的错误,罔顾事实,压制孩子的个性发展,结果不但浪费了孩子的青春热情,学医不从医,对有限的社会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人生需要规划,不是自说自话式的规划,而是依据孩子的志向、能力、兴趣去规划,找到适合孩子的路,这样的路对孩子才是真正的捷径。

  误区九:家庭长期处在冷战状态,孩子缺乏安全感

  有些家长以不影响孩子学业为由,即便夫妻间已经貌合神离,仍然坚持生活在一起,甚至约定等孩子考上大学了再离婚。这种荒唐事一点也不比两个人离婚来的好。

  有个男孩,一天,他被同学告知自己的爸爸和另一个女人出轨,他异常气愤,想要查清事情真相,可没等他找到答案,又发现自己的妈妈和另一个陌生男人在一起。从此,这个家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这件事使他情绪低落,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夫妻和谐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去做隐离这样离谱的事,更不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去承担本不应由他们这个年纪去承担的责任。

  误区十:盲目维权,扭曲家校关系,培养反社会人格的孩子

  家校矛盾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湖南株洲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三年级的女孩上课迟到被老师罚站,女孩将这件事告诉了当派出所副所长的爸爸,还杜撰出老师打人的情节,得知这件事后,调动警力把孩子的老师抓到派出所,关了整整7个小时。

  事后查清,老师并没有动手打孩子,罚站也仅仅几分钟。这件事表明家校矛盾已经不仅仅是打个电话投诉那么简单,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家庭的利益、孩子的利益。家长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一种错觉——不用遵守规则。

  学校有学校的规则,社会有社会的规则,不遵守学校规则的孩子也不会遵守社会规则。一旦孩子形成反社会人格,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育需要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但又不能野蛮的参与。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家长的维权也应该以守护这种环境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