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资料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方式

2023-08-05 23:49:30 高考在线

  1、环境熏陶

  孟母三迁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曾听过。“孟子少时,居近墓,乃好为墓间之事”,孟母于是一迁其地,而后“又好为贸易之事”,再迁其地,直至孟子“乃设俎豆,揖攘进退”,孟母才定居下来。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在谈论古人眼中关乎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

  孟母三迁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便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义。在荀子看来,人的品性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好的生长环境自然会塑造出良好的品性。颜之推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

  不仅是生存环境,古人认为,人际环境同样对子女起着重要作用。在唐代风靡的治家之作《太公家教》中有这样的论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佞者谄,近偷者痴;近愚者疑,近圣者明。近贤者德,近淫者色。”实际上就是强调与什么样的人接触,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司马光也曾言:“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同样是在强调人际环境的重要性。

  2、言传身教

  有关言传身教的典型例子,记录在司马光的《家范》中,描写的是曾子及其妻子在子女教育方面注重言行谨慎的故事。

  曾子之妻出外,儿随而啼。妻曰“勿啼!吾归,为尔杀豕。”妻归,以语曾子。曾子即烹系以食儿,曰“毋教儿欺也。”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要外出,但孩子却不停哭闹,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曾子的妻子就向孩子许诺,等回来后为他杀猪做猪肉吃。等到妻子回来,曾子果然遵守诺言,为孩子杀猪。他认为如果欺骗孩子,那么孩子日后也会言而无信。

  颜之推将这种家长的榜样作用称为风化。“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古人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循循善诱。比如东汉名臣杨震,自己为人清廉公正,拒绝收受他人贿赂。正因此,他的子孙也常“蔬食步行”。曾有人劝他开创产业,但他却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可见,杨震作为长辈,时刻注意自己对后辈所带来的'影响,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示范,有着自然而直接的熏陶作用。在不少的家训中,此种言传身教也常常被提及。比如明代的《郑氏家规》中要求:“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也是在强调作为长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想到自己的身教之责。

  3、道理阐释

  古人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不仅要讲述道理,而且注重阐释道理。认为只有将道理说得通透,孩子才能更好地将其内化于心。这点可以从不少的家训中发现。比如撰写家训者总会不辞辛劳写下“长篇大论”,但这并非是要灌输大道理,而是为了深入浅出地叙述缘由或者为了举个生动的例子。

  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慎言》中论及谨言慎行的重要性,就特别强调了缺乏谨慎的后果是什么。“夫己轻以恶加人,则人亦必轻以恶加我,以是自相加也……轧于利害者,造端设谋,倾之惟恐不力,中之惟恐不深。而人之听言,其类不过二途;纯质者不辨是非,一皆信之;疏快者不计利害,一皆传之。此言所以不可不慎也……盖汝曹涉世未深,未尝经患难,于人情变诈,非能尽察,则安知不有因循陷溺者乎!故将欲慎言,必须省事;择交每务简静,无求于事……”

  而《颜氏家训》中,则用了对比的方式,通过正反两个例子来说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更加具有说服力,不是吗?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实有其值得借鉴之处,我们不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能够为现今的家庭教育带来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