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4种高效学习方法
2023-08-18 11:18:18家长的家庭教育心得体会合集8篇
2023-08-07 22:28:31英语教师外出学习心得体会10篇
2023-08-04 06:35:06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计划集合8篇
2023-08-18 03:09:10关于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通用12篇)
2023-08-02 08:28:30精选家庭教育作文汇编九篇
2023-08-12 04:51:50安全知识学习心得体会集锦12篇
2023-08-08 22:50:07初中语文4种高效学习方法
2023-08-18 11:18:18家长的家庭教育心得体会合集8篇
2023-08-07 22:28:31青春唯美励志句子
2023-08-18 17:54:46英语教师外出学习心得体会10篇
2023-08-04 06:35:06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性格的阴影
一、自卑心理
1、差生的自卑心理
差生是怎么形成的?王金战老师说过,一个学生,反复的在学习上遭受打击,就变成了一个差生。哪些行为可以视为对学生学习上的打击?考试成绩下降、作业屡屡出错、学习状态遭受负面评价、行为与习惯受到负面评价、受到老师的讥讽、与老师产生误会和矛盾……
太多了,我们的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真正能够躲开所有打击的可能很小,多少都会在某一个方面遭遇挫折,所以嘛,这个世界非优秀学生多成为常态。
厌学就是遭遇了打击嘛。
遭遇打击在前,厌学在后。
如何保护孩子不成为差生或者如何让差生变成优秀学生?
王金战老师也说了,反其道而行之。让孩子反复的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的成就,学习的趣味,他们慢慢就会变成优秀学生。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只表扬不批评。孩子的成绩有所进步,孩子的习惯有所改善,孩子的学习管理能力有进步,都应该表扬,甚至奖励。我的观点是不要避讳奖励,任何人都需要一个动机,除非孩子学习的动机极度强烈,否则还是需要助力的。不过需要小心的是,不要让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这样就把自己套死了。
(2)在生活中给孩子更多的成长机会,这实际是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个体的尊重。很多时候,孩子在学业上表现较差,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冲突有关。这些冲突通常都不是什么大事情,主要问题都出在父母对孩子生活中的细节管教太多,孩子没有自主空间。特别是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本身就有背离父母管教的倾向,父母不了解这种变化,变本加厉的进行指责和管教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对未来生活产生绝望,最终变成差生。
(3)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个话题虽然是一个又老又陈旧的话题,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家长少之又少。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在于,父母认为培养学习兴趣是给孩子报培训班,而忽略了在生活中去引导孩子探究。在我们的亲子关系课程里面,我们曾经学习过,当孩子问很多问题的时候,父母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去就这些问题给孩子一个准确和繁复的解答,在某些时候应该鼓励孩子通过图书、互联网以及同学朋友去自行寻求答案。
2、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
现在的绝对贫困学生并不多见,但是在任何一个班级里面,一定是存在相对贫困的学生,哪怕这些相对贫困的学生的家庭并不会出现缺衣少穿的局面。有人就有社会,有社会就会出现不平衡,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内心对自己在团体中的社会地位有一个评估,其中自身消费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这一点,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可能意义更加重要。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自身的评价更多依赖于外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了其生活方式,决定了其出行的方式和范围,决定了其关注的方面,这些都是影响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如何面对这种相对贫困学生的攀比心理呢?首先,父母要有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对目前所达不到的,拥有更好生活方式人群的崇拜及由此产生的`卑微感,孩子自然也无法处理好这些问题。
其次,孩子对自己生活环境有所埋怨,父母首先要接受孩子的这种感受,然后跟孩子说清楚自己家庭的经济来源和支出情况,并鼓励孩子依靠自身的努力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可以考虑让孩子参加假期的社会实践工作来获取一定的报酬,最终买一些他们渴望拥有的东西。最近我在研究“父母皆祸害”小组的言论,里面我看到,有的家庭拥有千万资产,却不愿意让孩子拥有相应的生活方式,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他们环保和回馈社会的意愿,而是担心孩子因此而不好好学习。任何好的东西都是双刃剑,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看到一件事情不好的一面,而应该让孩子如何利用这个事情把好的一面做到极致。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教育孩子的绝佳机会,能不能做到,要看我们父母是否能够意识到,把握住,引导好。
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是父母能力的提高。父母没有能力,没有远见,犹豫不决,拿什么去帮助孩子呢?
3、缺陷学生的自卑心理
缺陷学生是指生理方面有缺陷的学生。还有一种情况是认知缺陷,这类学生比较少见,通常都是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没有得到重视所导致的缺陷。有缺陷的学生,通常都在某些方面会产生自卑的心理,比较乐观的一种看法是,这种自卑并不会持续的存在于他们的一生,更多的是在未成年阶段造成了很多影响。
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教育工作者司晶老师从小就身有残疾,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上学和游玩。再加上她小的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问题重重,几乎没有生存下去的理由。但是,上天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她的运动机能受到限制,思想就会飞跃发展。在她大一些的时候,她阅读了无数的书籍,最终走上了心理咨询的道路,她成功了,不仅仅是她的事业取得了成功,更多的是她超越了自己的极限,内心成长。
同样的例子很多。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张海迪,还有台湾歌手郑智化,在不同的领域我们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我相信各位家长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
父母可以跟家人聊天,或者在跟孩子聊的时候顺带引用一下,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但是,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正式的教导可能会导致孩子怀疑我们别有用心。
关于这些优秀的人,算是成功的人,我们阅读思考不时也会介绍几个,希望大家积累一下,不仅仅是自己开阔了眼界,更多是增加了谈资。
身体有缺陷的人,面临挫折是必然的,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不仅是让他们接受现实,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尽早设计一条适合他们走的道路,不太依赖运动机能的生存方式,促成他们尽早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会取得更多的成功。有了成功,有了竞争力,有了与众不同的优势,这种自卑自然就不复存在。
4、正常学生的自卑心理
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些成长的烦恼,挥之不去,无处可逃。可以这么说,更多的自卑心理,源自孩子内心成长过程的冲突。既然要成长,必然与此前的认知有所不一致,但是现实发生的事情是不容易改变的。在小学阶段,女孩子可能会羡慕受到老师关注的好学生,男孩子会羡慕玩的花样最多的老大。在我青春期的时候,我也自卑过。比如,我觉得有些同学善谈,行为潇洒,很惹女同学关注。当时我能做的不是说我怎么才能如此善谈,如此潇洒,而是自卑,而是沮丧,甚至忌妒。在这种状态下,有时候必然会有既生俞,何生亮的自卑、忌妒心理。有这些问题存在并不可怕,关键是父母要进行一些疏导和接纳。王金战老师说过,家长要做孩子成长的心灵导师。这个导师显然不是学校的导师,不是教导,而是疏导。怎么疏导?孩子遇到挫折,有不平之事,并不需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多的是接纳,认可,倾听,就能解决多半的问题。
在亲子关系沟通课程中,有一个图例是,孩子在诉说学校中遇到的不平事,遇到的不公正待遇,父母并不急于表态,也不急于指导。当孩子把事情说完以后,事情就结束了。孩子自己心态调整好了,自己也能找到应对的措施。
通常来说,倾听,同情就足够了。因为孩子也知道,很多事情是无能为力的。
没想好如何说更好以前,啥也不说,这是一个绝招,大家好好利用一下。
也有孩子不能走出来的时候,那么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从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站在学校、老师或者公众道德的制高点去给孩子讲大道理。平息比让孩子懂得道理更重要,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懂得道理不一定能做到,这反而让孩子无所适从,从内心真正的怀疑自己。
二、孤僻心理
1、孤僻者是天才儿童?
宇宙的能量是守恒的,一个人的能量也是守恒的。当我们在惊叹大师们为什么能对这么多事情都了如指掌时,感叹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当大师们在积累和创造知识的时候,你的孩子在做什么?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喜欢神思,幻游。他三岁起特别喜欢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奏鸣曲。他也不喜欢社会交往,当他的神思机会被剥夺的时候,他也会大发雷霆。如果用大众的眼光来看,他显然是一个孤僻的人,是一个没有社会竞争力的人。
中国的陈景润大家都听说过吧,他是“歌德巴赫猜想”第一人,数学奇才。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成问题,对于社会交往方面也不怎么样,但是他最终成为一个奇才。我相信,他之所以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恐怕也正是因为他的孤僻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至于这种结果是不是你想要的,取决于你的价值观,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然,在座的家长很难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爱因斯坦,是陈景润。那么你就肯定想让孩子不那么孤僻,要随大流多一点。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还得尊重孩子的习性。当孩子并不认为自己孤僻有什么不好时,那么由此造成的任何伤害或者不妥对他都不是问题,这种情况就没有必要刻意去解决,除非孩子由此感受到很多挫折,那么我们可以用积极的生活态度,无条件接纳的关爱去帮助孩子构建内心的平和。
2、缺少安全感?
造成孤僻性格虽然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后天教育形成的,尤其是早年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缺乏母爱,在他们身上往往出现孤僻、冷漠和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而父母过于严厉,简单精暴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孩子变得胆怯、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造成孤僻的另一个原因是交往受挫。由于人与人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以及认识水平不尽相同,交往时难免会发生磨擦,出现矛盾。有的青少年正是由于在交往中遇到一点点小小的挫折,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愿或拒绝与人交往。因此,要努力去消除这些导致孤僻的客观原因。
从主观角度讲,对已形成孤僻性格的青少年,要鼓励他们主动与人接触。可以先听听人家的闲聊与讨论,自己壮着胆子也乘要参与,并主动与别人玩耍,如打球、下棋、跳绳等。即使一开始有点别扭,甚至受到人家的无意冷落,也要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一接触多了,你的能力就强了,自信心就可恢复。你的优点、特长、心理才会慢慢被他人了解。在这一过程中,自己要主动伸出善意友好的手。再在这些朋友中选择一些益友进行深交,将你长期闭锁的心灵向可信赖的知已敞开,使孤独寂寞感在这种深厚的暖流中融化。此外,还要注意在交往中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不要以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而自傲,也不要以别人的优点比自己不足而自卑。同时注意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使自己的业余时间充实、乐观起来。
3、突发问题的刺激
当我们所爱的亲人突然离去,当我们信赖的老师突然误解了我们,当山盟海誓的恋人突然提出分手,类似这样的事情总有可能会发生。有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性格会发生一个巨变,从此陷入某种情景而不得自拔。大家在电影中能看到,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劝告这样做也不是办法,要面对新的生活。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是更好的办法还是是同情,接纳,理解。还有就是让我们用自己的有益的情绪去影响他们,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调整。
三、胆怯
天天是一个快乐的小男孩,比阿里巴巴还快乐,好像有无数宝藏急待他去发现。天天的运动机能也不错,妈妈很乐意带他去各种适合他运动的场所游玩。这天,妈妈带他去儿童游泳池戏水去。刚开始的时候,天天还不敢下水,在妈妈的鼓励下,他下了水,也能有一点小快乐表现出来。一起去的陶宝在他的充气小船上玩得很开心,天天妈妈也想让天天试一下,可天天说什么也不去坐小船。
天天为什么在坐充气小船上表现出胆怯?因为他不太清楚自己坐上以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知道做一件事情有危险了。可以想象,更小一点的孩子,比如1岁以内的婴儿,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这种危险的存在。所以,胆怯的发生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我们继续看看天天妈妈是怎么做的。妈妈就鼓励天天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宝宝,妈妈扶着你,不会有问题的”。最终,天天也没有能够上小船玩,偶尔会失落的看着陶宝,竟然能看出些许寂寞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告诉孩子是一个勇敢的宝宝,但是他内心很清楚自己做不到,那么他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宝宝吗?显然,他不仅觉得自己不勇敢,而且还觉得妈妈在撒谎,或者感觉自己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而内疚,这个结果与妈妈的期待相去甚远。本来,孩子戏水玩乐,是一件愉快的经历,原也没想过自己勇不勇敢,现在反而因此对自己有一个较低的评价。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自证预言”,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当我们认为自己的孩子胆怯,不勇敢,并且在多种场景暗示孩子的行为是胆怯,需要改变的时候,那么孩子会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而父母也会把孩子当成不勇敢的人对待,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保护,于是,事情将按照我们设想的那样去发展。
我在前面说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明白,胆怯与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来面对孩子的这些特性。无论这种胆怯是遗传的,还是一遭被蛇咬造成的,都不重要,只要我们藐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尊重孩子当前能力下的选择,给予机会让他们尝试更多的选择,就足够了。至于结果,顺其自然吧,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四、郁闷和坏脾气
郁闷是坏脾气的潜伏。一个心态好的孩子,他可能会说,我好郁闷,事情怎么变成这样。心态不好的孩子,就有情绪,就要去抗争,依靠抗争来保护自己。如果一个孩子比较敏感,那么就不郁闷了,而是直接发脾气。那么这个敏感怎么造成的呢?沉默老师在此前的心灵成长课程里面讲了一个概念,叫心理按钮。当我们不小心按住了孩子的心理按钮,那么导弹就发射了。下面我们重温一下有关心理按钮及负面情绪的一些内容:
“每个人的心理按钮各不相同,有人怕“不公平”,有人则怕“被冤枉”,但也有人行事风格深受“内在誓言”的影响。“内在誓言”也可以说是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种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内在誓言”有其历史性的功能,曾在过去人生某个阶段中保护我们不致受到太大的伤害。”
“大多数中国人习惯用高压政策,只许孩子有正面的情绪,像乖、听话。至于负面情绪则会带给我们困扰,像触犯了心中的地雷,不太舒服,于是就压抑孩子不能发怒。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让孩子懂得如何适当地表达怒气是非常重要的。”
“圣经上也说“生气却不要犯罪”,生气是正常的情绪,重要的是如何以合宜的方法疏导,并且“不要含怒到日落”──不累积怒气──累积久了会变成苦毒、疾病,导致一般常见的胃痛、偏头痛……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情绪被压抑,没有表现出来,但其实一直在内心翻腾、搅动,一旦引爆,情况便难以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