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安全知识作文集合七篇
2023-08-17 12:15:35安全知识作文集锦十篇
2023-08-13 03:29:05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
2023-08-11 14:24:00小雪吃什么御寒
2023-08-14 08:01:00关于家庭教育公开课观后感(通用12篇)
2023-08-02 08:28:30精选家庭教育作文汇编九篇
2023-08-12 04:51:50安全知识学习心得体会集锦12篇
2023-08-08 22:50:07坎儿井景区英语导游词
2023-08-04 10:19:40雅鲁藏布大峡谷导游词参考样本
2023-08-01 16:11:31非常有难度的字谜大全
2023-08-12 23:45:58谜底是圣的谜语
2023-08-08 18:26:06
11个古代传统节日
11个古代传统节日1
1、春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汉武帝太初元年起)
别称:年节、过年、新年,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后使用公历纪年,称1月1日为元旦。
习俗:蒸年糕、贴春联、贴年画、拜年
相关诗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
2、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别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夕、元夜
习俗: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吃元宵(宋代开始)
相关诗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欧阳修《生查子》
3、寒食节
时间: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前1-2日
别称:冷食节、冷节、禁烟节
习俗:严禁烟火,只能吃冷食,纪念介子推
相关诗词: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卢象《寒食》
4、清明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时间:农历三月上半月
习俗:祭祖、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相关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5、端午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别称:端阳、重五、重午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挂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
相关诗词: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宋】梅尧臣《五月五日》
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宋】姜夔《诉衷情》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6、乞巧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别称:女儿节、七夕
习俗:纪念牛郎织女
相关诗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7、中元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时间:农历七月十五
别称:七月半、中元节(道教)、盂兰盆节(佛教)、鬼节
习俗:上坟扫墓,祭祀祖先
相关诗词: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唐】卢拱《中元日观法事》
(四孟:一月孟春,四月孟夏,七月孟秋,十月孟冬)
(三元: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
8、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别称:团圆节
习俗: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相关诗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9、重阳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相关诗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腊日
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
别称:腊八
习俗:吃赤豆粥、腊八粥(起源佛教)、祭拜祖先
相关诗词:
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11、除夕(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时间: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习俗:吃“年饭”、守岁、燃爆竹
相关诗词:
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11个古代传统节日2
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寒食节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端午节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重阳节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冬至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除夕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渊源
形成
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会”的法律体制。是构成区域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由猿到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文献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得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完成,后来得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与形成的必要条件。
发展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对历史人物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