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2023-08-15 13:51:37学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五篇推荐
2023-08-05 23:54:52学习数学教学设计方法方案
2023-08-03 09:54:21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模板
2023-08-06 13:25:21小学数学上册二年级教案最新例文
2023-08-08 22:23:05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2023-08-03 02:14:11最新一年级数学跷跷板教案模板
2023-08-05 17:37:25岳麓版历史高三总复习教案五篇
2023-08-12 05:39:20基本的高一政治学习方法推荐
2023-08-10 15:37:55学前教育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2023-08-15 13:51:37人教高一上历史教案五篇
2023-08-08 23:04:16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五篇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进一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进一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进一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进一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回答:说出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
说出十位是5的数。
开火车答:说出27后面的5个数。
说出各位是0的数。
2、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指名回答:
16〇19 8〇18 15〇15
11〇12 10〇20 9〇6
二、新授: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图,比较左右两边图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比较呢?
(1)根据鸡蛋图来比,只看最后一行,左边有3个,右边有1个,所以28大于26。
(2)根据数的顺序比,28在26的后面,所以28大于26。
(3)根据数的组成比,28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26由2个十和6个一组成,所以28大于26。
2、用计数器比较数的大小:
39和45比较,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比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比较小,指名回答,说说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教师板书: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同理,所以用同样的方法,或用老师归纳出来的方法学习比较图。
3、教师可多写几个数,让学生直接比较(不用计数器)。
4、教师写出三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可先找出和最小的数,再决定中间数。
5、教师再次总结比较数的一般方法。
三、板书设计:
比较大小
一般方法: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喜洋洋的贴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贴脸游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瞧:
(课件出示喜洋洋图片)
2、出示喜洋洋图片1。
问:你们觉得这两个喜洋洋有什么不同?
3、学生讲,老师贴。
4、学生观察,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5、引入课题,喜洋洋为了感谢大家帮它找回了鼻子和嘴巴,现在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玩,在生活中去学习上下位置关系。板书:上下。
二、理解上下,培养空间观念。(重点)
出示主题图,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站,南京长江大桥,图中有什么交通工具呢?
学生观察。
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汽车和火车,你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详细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火车和轮船,你能再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小结: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
3、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难点)
出示汽车、火车、轮船,你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一会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又说火车在下面。对吗?
同桌讨论。生回答。
小结:对于三个物体来说,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例如:火车对汽车来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火车对轮船来说,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
现在,喜洋洋带我们来到第二站教室。
将你的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上面,然后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再从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铅笔放在文具盒的上面。
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生操作,师巡视。
(3)写一写。
四、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游戏,喜洋洋做,学生跟着做。
游戏儿歌:上上下下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向上爬,(双手握拳相互绕圈从下往上至头顶)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向下滑。(双手握拳相互绕圈从上往下至脚面)
太阳出来了,(双手在头两侧伸直打开,手心向前)
花儿也对我咪咪笑。(手腕靠拢在下巴处做花朵状微笑点头)
上,下,(双手伸直上举,再弯曲至耳朵旁)
上,下,(重复上面动作)
休息一下。(双手在脸侧做睡觉状)
2、第三站,动物器材室。
3、第四站,喜洋洋的房间。
4、第五站,回到教室。
联系生活,叫学生观察所处的教室,有哪些物体存在着上下位置关系。
五、小结。
今天,喜洋洋带我们游玩了这么多地方,你收获了什么?观察所处的教室,比如,讲台和黑板,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间存在哪些位置关系?这是我们后面几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3——-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