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王安石变法的典故
2023-08-04 09:27:10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
2023-08-09 00:16:23关于王安石的诗词名句
2023-08-13 05:31:34王安石梅花课堂实录
2023-08-12 17:20:29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王安石变法的典故
2023-08-04 09:27:10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
2023-08-09 00:16:23关于王安石的诗词名句
2023-08-13 05:31:34王安石梅花课堂实录
2023-08-12 17:20:29
王安石变法失败:给天下开错了药方
王安石变法失败:给天下开错了药方
【摘要】“新法”的另一后果,是朝廷为守旧还是革新陷入了无休止的朋党之争,改革派与反改革派之间势同水火。朝政混乱加剧了北宋灭亡,王安石及其“新法”便成了罪魁祸首。
中国古代的变法者,大多没什么好下场。北宋王安石,便是其中之一。在文学上,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雅丽精绝、意境高妙。但是,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后世对他却褒贬不一。赞赏他的人,视他为贤明宰相,“一代圣人”;反对他的人,则称他是“元凶极恶”,视他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有人托苏轼父亲苏洵之名撰《辨奸论》,称他经月不洗脸、不换衣,生活习惯差,做事不近人情;也有人撰《王安石洗冤录》,埋头考证史籍,发愿要洗清千百年来泼在王安石身上的污水。
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是,关于王安石的毁誉是非,似乎凝固在了历史的迷雾中。
因一句话没当上状元
王安石是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人。父亲进士出身,只在江南做过几任知县、知州,但所到之处,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王安石从小生活在父亲身边,受其影响很大。他后来回忆说,自己当时年纪小,不清楚父亲的为政事迹,但记得他的教诲,父亲希望“大润泽于天下”,就是要为全天下人谋福祉,如果有一个老百姓生活不幸福,为官者都应该觉得羞愧。
1035年,广南出现战乱,西北党项人赵元昊也背叛大宋,消息传来,朝野震动。王安石写下了他现存最早的诗作《闲居遣兴》。他在诗中写道:“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诗中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充满了对时局的关切。而这时的王安石,年仅15岁。
转过年来,父亲调任江宁(今南京)通判,16岁的王安石也随父到江宁。在那里,他猛然感到光阴易逝,“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少壮时如果不选定前进的方向,那么到老必将无所成就。于是,他辞谢一切世俗应酬,埋头读书,以古代圣贤自期。
有道是“十年寒窗”,王安石只用了5年,就顺利考中进士。不过,此中也有一段插曲。考官将前十名考生的试卷呈送当时的.皇帝仁宗,排名顺序本来是: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韩绛第三。但是,王安石考卷中有“孺子其朋”一语,惹恼了仁宗皇帝。“孺子其朋”,出自《尚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你这年轻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这本是周公辅佐周成王时的劝诫口吻,宋仁宗当时年过30,皇帝都当了快20年,却被王安石一个毛头小子比作小孩,自然满心不高兴,他说:“这个考生犯了忌讳,不可以当第一。”结果,原本可以成为状元的王安石被降为第四。
宁愿做地方官
王安石中了进士之后,有长达16年的时间,辗转江南各地担任地方官职。他不是没有机会留京任职,做舒舒服服的清闲京官。按照当时不成文的规定,凡在进士考试时取得了较高名次的人,在外省任职期满后,就可以进呈著述,申请京中“馆职”,即史馆、集贤院、秘书省等馆阁内的职位。入职馆阁,也是跻身高级官员的一条捷径。所以,一般符合条件的士大夫,几乎都循例而为。但是,王安石从未提出过类似申请。
任舒州(位于今安徽境内)通判时,王安石曾两次接到让他入京的诏命,他都以“家贫口众,难住京师”为由,要求继续在地方留任。舒州任满之后,朝廷再次召他赴京,他实在没有理由了,只好先后担任集贤校理(职责是在集贤院中收藏校勘典籍)、群牧判官(职责是指导检查全国各地的养马场、养马监)。
在京中任职的两年,王安石并不安心,请求外任达10多次。其中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家贫口众”,而是希望像他父亲那样,做一些“大润泽”于百姓苍生的实事、好事。王安石认为做地方官才真正有机会践行造福百姓的理想。他在诗中写道:“想看发秃无归计,一梦东南即自羞。”在京中无所事事的他,做梦都挂念着自己曾经留下足迹的江南,为没法回去而羞愧。两年后,他终于请得外任,相继担任常州知州、提点江南东路刑狱等职。
1058年10月,王安石在地方接到调任三司度支判官(相当于今财政部官员)的诏令。他既不愿回京,又认为这一职务非自己所长,便上书当时的宰相富弼,希望朝廷能够让他继续在地方上做点实事。然而,北宋对各级官员的任用大都是循例照章办事,王安石等待多日,毫无结果,只得前往京城赴任。
正是在三司度支判官任上,王安石向仁宗皇帝递呈了他著名的万言《言事书》。主要谈及吏治问题,即人才培养、选拔、考核的问题,他希望通过人才培养,改造整个官僚体制。王安石读书、治学、做官,一直都抱着经世致用的目的。他做过10多年的地方官,对民众生活、行政机构的各种弊端都有所了解,对于如何整治这些弊端,也有自己的看法。这篇《言事书》便是多年来的深刻总结。但这样一份恳切的万言书,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