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文学

《小石潭记》知识点讲解

2023-08-04 09:10:22 高考在线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成林的竹子),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砍伐)竹取(开辟)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完整,整个)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水中的高地),为屿(小岛),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数目的不确定,上下,左右,光景)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依靠)。日光下彻(透过,穿过),影布(映现)石上,佁然(愣住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迅速)。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看不见)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交错)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深)。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记之而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作随从)而从(跟随)者,崔氏二小生(年轻人,生是对读书人的尊称):曰恕己,曰奉壹。

  【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唐)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一词多义】

  1.尤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的)

  而处尤剧 (更加)

  2.为

  全石以为底 (作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知其源 (能够)

  明灭可见 (能够)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值得)

  4.乐

  如鸣佩环,心乐之 (感到快乐)

  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

  5.隶

  隶而从者 (随从)

  世隶耕 (属于)

  6.而

  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 (表承接)

  隶而从者 (表并列)

  7.清

  以其境过清 ( 凄清)

  水尤清洌 (清澈)

  8.以

  以其境过清 (因为)

  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

  全石以为底 (作为)

  正见清河,具以情告(把)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2.如鸣佩环,心乐之(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3.皆若空游无所依(形容词作状语,在空中)

  4.影布石上(名词作动词,映现)

  5.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6.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一样)

  【行文思路】

  第1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2段:潭中游鱼。虽然没有写水,但写鱼、阳光和影子都从侧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第3段: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溪的岸势,形象逼真。

  第4段:写了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5段:交代同游者。

  全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踪来写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的走势——潭中的氛围——离开小石潭。表现了作者想要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还是无法解脱。

  【字词精讲】

  1.居

  (一)坐,表示停留在某个地方。可翻译为处于,处在(某种地位或者某个地方)。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引申为停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和“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中的“居”就是停留的意思。

  又引申为居住。《愚公移山》中的“面山而居”的“居”就是这个用法。

  还可以表示当或者担任。现代成语中“居之不疑”就表示对于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二)用在“有顷”“久之”“倾之”的前面,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意义比较虚。史记李将军列传:“居久之,孝景崩。”

  拓展阅读:2009年上海中考题真题链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文章 《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的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