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南乡子·好个主人家 辛弃疾
2023-08-05 19:34:02定风波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
2023-08-18 06:41:05辛弃疾的诗词爱国
2023-08-16 04:50:28辛弃疾的事例
2023-08-02 14:03:44醉翁亭记主旨句
2023-08-16 15:32:15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2023-08-04 02:52:49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2023-08-18 06:32:35南乡子·好个主人家 辛弃疾
2023-08-05 19:34:02定风波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
2023-08-18 06:41:05辛弃疾的诗词爱国
2023-08-16 04:50:28辛弃疾的事例
2023-08-02 14:03:44
词人辛弃疾写给李清照的情书
词人辛弃疾写给李清照的情书
在宋词的世界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位非常著名的词人,那就是辛弃疾和李清照。那么,辛弃疾和李清照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辛弃疾写给李清照的情书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进入宋词世界里,我们都会为辛弃疾这词人感动。除了佩服他的文学造旨,还为他词中的浩然之气所打动。我们了解到他的生平,也就理解到为何他词作会有别人不能有的气概。文思遣句是可以精炼推磨,文章风格是代表一个人的性格,跟人生经历分不开,不是能学习可以模仿的。
辛弃疾是山东人,出生时金已亡北宋13年。他不是一般文弱书生,年仅22岁便率领起义军抗金,而后加入耿京领导的农民军任‘掌书记’,频出入战场。后来叛徒暗杀耿京而降金,他率五十余骑直捣万马金营生缚叛贼,飞马渡江、不眠不休带着战俘直奔南宋皇帝行在。南渡后朝廷封他为各处地方官,曾建立威震金兵的飞虎军,并连续给朝廷进抗金复国的建议。然而南宋君臣不思复国,偏安享乐、妥协求和,辛弃疾不被重用。以后他的遭遇就在任用与弃用之间沉浮,好多次被逼在山村退隐。收复失地的抱负、报国无门的失望、对不抵抗政策的愤恨,都在他词里深刻地表达出来。
这些不凡的经历,令辛弃疾的词显出强悍的风调,即使在失意时,我们仍然会在他词中读出不屈的精神。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和陆游的词作来对比。同样是爱国词人,陆游也展现出感世优国的深厚情感,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报国无路失落感。但陆游词作柔情有余,刚性不够,是典型的文人诗。缺少承担一切的气概和振奋人心的反抗精神,
并不说像“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里的沙场秋点兵,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的锦襜突骑渡江处——那些回忆昔日战斗场面的豪词——没经历过战场洗礼是写不出。就算他赠友人的唱和词 ,像写给陈亮的“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韩元吉的祝寿词“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也不乏励己励人的豪句。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英雄气概,在那些豪放词中表现得淋漓,像‘举天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需长剑’、‘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都是气势磅礴、气吞斗牛的句子。可辛弃疾风格多样,除了奋发激越的豪词,他也有悲歌慷慨和委婉清丽的一面。当失意落寞之时,在那些沉郁或婉约的词作,他也不忘写出对理想的执着(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和对得意小人的鞭挞(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这些浩然正气,在辛弃疾的战友陈亮写的词中也能感受到,不过陈词作的艺术性比辛弃疾弱,豪放有余,韵味不足。
可以说,辛弃疾诗歌的社会性相当强,除了他退隐山村歌咏山水的`词作,大部分作品都是针对时政国事而作。就算失意时写出的愁词愁句,像“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们也清楚这愁不只是为自己而是为国运。就是因为看到辛弃疾的这种个性和写词的作风,面对他那著名的朦胧词作“青玉案*元夕“,人们犹豫了。争执不定,最终的解读就成两个极端。这词全文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面看,这是含蓄的爱情诗,对一个不落俗套的女子之赞歌。好多人都认可这解读。这种解读也相当合乎文理,不过缺陷是不能跟辛弃疾的生平挂钩。人们所知的辛弃疾并没有什么浪漫恋史,所以不能用解读李商隐无题诗的方式来解剖辛弃疾的词秘。于是人们就把解读方向转向政治领域。有人认为这词中的女子是暗喻诗人自己,诗人虽遭政治打击被迫退居,依然不肯同流合污。不过这种解读其实是很强牵。第一,不像作者别的政治词作,全篇没有一点句子或典故给予读者暗示,能让我们联想到读者对现实的批判。其二,辛是通常用词作来发议论表达自己的立场,可总是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具名人物的鼓励或肯定。他那么懂诗艺的诗人,不可能借用暗喻来直指自身抬高自己,这并不是他的一贯作风。
这两种解读都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广大读者也只好长久徘徊。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夜”,得到很大的启发。并看这词全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來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首李清照晚年写下的词作。金兵占领宋朝北方大片领土,李清照随著朝廷南下避难,丈夫在逃难旅途中病逝,诗人的晚年是在南宋国都杭州度过。经过隆兴和议,有了短暂的和平时期,南宋政权得以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以临安为中心的东南一带繁华起来,达官贵人复征歌逐舞。北方大片国土被金兵占领,宋朝的文武臣不谋收复失地,反而妥安偷日、醉生梦死。避难的临时国都也变成长久首都。就像李升在"题临安邸"写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为一个有胆识和抱负的女子,李清照自然看不惯这种现象,不过她习惯把政治观点与理想的意念在诗与文里启发,借历史喻古讽今,就像有名的绝句"乌江":‘生当作人杰,死当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她来讲,词主要是用来抒发情感的。所以在她这首词里,表面读到的,是在平和日子一位文人对风雨的担忧,在节日里一个老人对过去的怀念,在欢庆中一个女人孤僻的身影。了解她生平的却都知道她担忧的是国运,思念的是家乡的收复国土的统一。在一群乐不思蜀的民众中,孤僻是因为要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醒。就是这种情怀唤起后代诗人的共鸣,读完这首词刘辰翁忍不住悲伤,用同样的曲牌与声韵借李清照的经历写出宋末国破家亡的悲痛。
如果我们把这首写元夜的诗和辛弃疾的元夕一齐来读,就会发现何其相似的情景:统统写出一位在元宵中躲在暗处的女子!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难道不是躲在窗帘底下听人笑语的李清照?这完全有可能,在词的世界里,辛弃疾是李清照的后辈,他对李清照的词作很熟悉,还曾模仿李清照独特的易安体写“丑奴儿/千峰云起”。辛不可能没读到这首名词。可以相信,这是辛弃疾对李清照的追怀与赞歌,通过对李清照的肯定,辛弃疾也喻托转达了他的人生观,怎样在畸形的繁华中保持清醒。
所以,如果说“青玉案*元夕”是一首情词,倒不如说是辛弃疾写给李清照的一篇情书。辛弃疾钟情的不是别人,就是在窗帘背后听人笑语的李清照。就是凭这种解读,写散文"又是春节"时,我曾把这首诗放入文中,希望借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诗意来点醒劫后重生的印华社群:就算在欢庆的气氛中,我们也要居安思危,仍然提高警惕——就像窗帘背后的清照,灯火阑珊处的孤独女子。
为了能把这理念更感性地表达,我试着把这篇古词改编成一首新诗:
在那声动光转
雪柳金缕
笑语暗香的宴会中
我明白你的静默
并不是屈原的独清
也不是柳永情有独钟
而是清照对风雨的担忧。
在那灯火阑珊处——
你在思索
怎样让家里的屋瓦更巩固。
虽然我自认这种解读最合乎清理,可也明白,诗歌是允许有多种解读的文体。各取所需,每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从一首诗歌中取经。搞政治的读出它的讽喻性,沉在爱海的男女把它当情诗来读,而王国维甚至还把它当成人生的一个阶段来阅读。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辛弃疾的贡献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