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语文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归纳

2023-08-16 12:58:13 高考在线

中考语文精选复习资料

【小说】

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升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通常指除诗歌、小说、戏剧、曲艺等以外的其他所有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近年来,杂文、报告文学、回忆录等已从散文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这一概念的外延逐步缩小。这里所说的散文就是狭义范围内的散文。

根据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当然也有将记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样式,有以下特征:

(1)取材广泛散文的题材包罗万象,大千世界中具有认识意义、思想价值、美学意蕴的人、事、物、景,都能成为散文的题材范围。散文的这一特点使它能够迅速地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又叫形散神不散,是大多数散文的基本的特征。形散指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手法灵活、思路开阔,从内容到形式要散得开。神聚指文章整体结构严谨,材料层次井然,有统一的主题。散文贵“散”,但要散而不乱,思路清晰,首尾一贯,做到撒得开,收得拢。

(3)形式自由

散文无定体,笔法无定格,凡写人、叙事、议论、抒情,兴之所至,挥洒自如,涉笔成趣。这使得散文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随笔、游记、札记、访问记……都是散文家族的成员。只要能很好地表现内容,在形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4)富有文采

好的散文总是和优美凝练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讲究对语言美的追求。一般来说,散文的语言应当简洁、凝练、自然、优美。在遣词造句上,讲究朴实而不贫乏,华丽而不做作,丰富而不堆砌。既追求文采斐然,又蔚为天然,使读者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5)情真意切

散文和诗歌一样,侧重于抒发情感,表达情志。散文之所以能产生一种迷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在散文中所精心描绘的诗情画意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散文中的情贵真、贵深、贵实,忌假、忌浅、忌浮。要为情造文,不要为文造情。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另外,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3)适合舞台演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4)有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诗歌】

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练、形象地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构思精巧,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常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是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来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既有别于其他一切文体,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从原始歌谣的不定型,发展到四言、五言、七言诗基本定型,又发展到宋、元的词和曲,以至于今天的新体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1)乐府

乐府原指朝廷所设置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成曲谱,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间歌谣,陪上音乐演唱;三是训练演奏人员和歌手。以供郊祀、饮宴、游观娱乐的需要。后来,把乐府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这样一来,“乐府”一词就由专业机关而变成诗歌的名称了。最早的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后来文人仿照这种体裁创作的乐府诗,不管配不配乐,都一律称之为“乐府”。

(2)歌行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多用歌、行、曲、引、叹、吟、怨、弄、操等,其中以用“歌”、“行”为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3)古体诗

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为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应。其表现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多种,且不讲究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也较为自由且可换韵。在多种体式中,以五言、七言为多。二是对于古体诗歌的泛称。又,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

(4)近体诗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以后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讲究平仄,双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五言仄起式首句不用韵)。律诗除首联尾联外,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还要求对仗。“今体诗”一名是唐人为区别以前的诗体而采用的说法,为后人沿用,现代则多称为格律诗。

(5)四言诗

四言诗指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为主的诗体。四言诗在殷商时代形成,是我国古代诗歌总最早形成的诗体。四言诗(这里主要就《诗经》而言)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其特殊功绩。除了语言的准确精练而外,赋、比、兴的运用,开创了我国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东汉以后,“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逐渐衰微,为民间新兴的杂言、五言诗所取代。

(6)律诗

律诗是一种每首八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格律非常严谨的诗。它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到唐代初期基本发展成熟,盛唐以后是它的黄金时代。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或“长律”)三种。此外,还有少量的三韵小律和六言律诗。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每首的字数、句数、压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可以归纳如下:1、每首限定八句。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3、每句的句式、平仄都有规定,而且讲究粘对。4、每首必须用对仗。

(7)绝句

绝句是律诗的一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基本格式仅为四句,绝句有五言、六言、七言等几种,“六绝”较为少见。绝句分“古绝”和“律绝”两大类。其中不讲平仄、连对,压韵又可平可仄的,叫古绝;讲究平仄、连对并压平声韵的,叫律绝。

(8)五言诗

五言诗是由五字句构成诗篇的一种诗体。五言诗是在民谣和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汉代形成一直到近代,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五言诗既能反映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又能流漓酣畅地抒发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而且节奏鲜明,音韵铿锵。五言诗可分为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等形式。

(9)七言诗

七言诗是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的一种诗体。它同五言诗一样起源于民间。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和魏晋曹丕的《燕歌行》。此后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初期成熟,终于在诗坛上确立了与五言诗抗衡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可分为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等。

(10)杂言诗

杂言诗也是古风的一种,具有古风的一切特点,跟“五古”、“七古”惟一不同之处就是一个“杂”字。说它“杂”,主要表现在句式上,其次表现在用韵上。杂言诗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奔放而无所拘束地纵情放歌。它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随意换韵;它的句式可以毫无限制,可以时而三言、四言、时而五言、六言、七言;句子长的可达十字以上,全篇短的可以只有四句,长的可以长到数十句乃至百句以上。正因其“杂”,所以有时还允许夹用少数散文式的句子。杂言诗不论表现形式多杂(但多数还是以七言句为主),在古代诗歌分类上都把它归入“七言古风”这一大类,即使全篇只有一个七言句。

【文学常识常考点】

1.经典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全语文

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平原君 楚国的春申君 魏国的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 元-赵孟頫

10.书法四体:真(楷) 草 隶 篆

11.文房四宝:湖笔 微墨 宣纸 端砚

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 沈阳文溯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

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 棋 书 画

14.国画四君子:梅 兰 竹 菊

15.书四库:经 史 子 集

16.兄弟四排行:伯(孟) 仲 叔 季

17.五胡: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18.五花:金菊花-卖花女 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 火辣花-玩杂耍的 土牛花-某些挑夫

19.八门:巾-算命占卦的 皮-卖草药的 彩-变戏法的 挂-江湖卖艺的 平-说书评弹的 团-街头卖唱的 洞-搭蓬扎纸的 聊-高台唱戏的

20.竹林七贤: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阮咸 王戎 刘伶

中考语文基础复习资料

标点符号

一、导语

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和点号的连用,注意区分逗号与顿号、分号与逗号、引号与点号间的关系;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的标点能加以改正和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二、常用的标点符号有十六种

7种点号: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9种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接号、书名号、专名号。

三、点号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

1、句末点号

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顿。

⑴句号(。)

句号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一个较大停顿。

⑵问号(?)

问号用在一句话的末尾,表示疑问语气。

例如:

注意点:

A、反问句和设问句都是无疑而问。前者只问不答,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句子中;后者自问自答,以期引起读者的注意,但二者均是疑问语气,因而句末都用问号。

例如:

B、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用逗号。

例如:

C、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用问号。

例如:

D、有的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应注意把问号放在句末。

例如:

E、有的句子里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一个陈述语气,因而应用句号。

例如:

⑶感叹号(!) 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2、句中点号包括逗号、分号、顿号和冒号四种,表示句中的停顿和结构关系。

⑴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⑵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间的停顿。例如:

使用分号应注意几点:

①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例如:

②并列关系句,分句较短的用逗号,不用分号。例如:

⑶顿号(、)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例如:

注意点:

A、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及”“与”“或”“或者”等就不必用顿号。

B、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例如: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C、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例如: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D、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停顿较小,又不会产生歧义,这时中间就不必加顿号。例如:

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⑷、冒号(:)

A、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后面,有引起他人注意的意思;用在“某某说”之后,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

B、用在总括后面的话,表示后面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例如:

C、用在提示的话的末尾,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作的分析。例如:

D、用在解释说明的话之前。例如: E、用在总括语前,表示总结上文。例如:

注意点:

①冒号的提示作用必须发挥到句子末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如果管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用序次语或引号注明。

②使用“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话之间,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之间,用逗号;放在引用话后面用句号。例如:

四、标号

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连接号和专用号种。

1、引号(“”‘’)⑴、引号的用法

①表示直接引用的话,例如: ②表示突出强调。例如: ③表示特定称谓。例如: ④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例如:

⑵、使用引号应注意:①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

②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例如:

③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例如:

④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每段开头都应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

⑤如果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照原样引述,这时,不用引号。

2、破折号(——)⑴、破折号的用法

①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例如: 表示意思的递进。例如: ③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例如: ④表示语音的延长。例如:⑤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例如: ⑥表示总结上文。例如: ⑦用在副标题前。例如:⑧表示分项的列举分承。

3、括号(()[ ])

括号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括号的注释是比较宽泛的没有具体限制,一般不需要读出来。

注意点:A、括号里的注释应紧挨着要注释的内容

B、括号里的内容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的,叫句内括号。句内括号中最后一个标点(问号、感叹号除外)应去掉。

C、括号里的内容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注释中的句末标点可去可不去。

D、括号和破折号都有解释说明作用,但用法有所区别。一般来讲,解释说明的词语比较重要,需要读出来的用破折号,否则括号

4、省略号(……)

⑴、用法

①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省略的。例如: ②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例如:

③表示列举同类事物的省略。例如:④表示静默或思考。例如:

⑤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例如:⑥表示语言的中断。例如: ⑦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例如:

注意点:

A、省略号就是表示“等”“等等”,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B、省略号占两个字的位置,一共六个圆点。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文字或几段文字或诗行,可以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5、书名号(《》<>)

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名称。例如:

注意点:

①书名内还有书名时,外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例如:

②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书名号。例如:五、标点符号的位置

1、七种点号书写时紧挨着文字,放在文字右边偏下,占一格。

2、引号、括号、书名号都用在文字前后,占一格。这三种标号的前半边不可以出现在一行结尾;后半边不能出现在一行的开头。

3、省略号和破折号书写时都放在字格中部,占两个字格。可以出现于一行的开头,也可以出现于一行的结尾,但不能拆散使用。

4、间隔号和连接号放在被间隔和被连接的文字中间,书写时占一格,处于格中部。连接号连接汉语拼音时占半个字格,而在公路、铁路等交通部门标识运行起讫点时,占两格。

5、着重号和专名号都放在文字的下边,不单独占格。

五、标点符号专项训练

1下列句子使用问号有错误的一句是:( )

A.延安的革命传统结出了丰硕之果,有谁不万分欣喜呢?

B.只有古柏知道这昔日的野岭荒山,恶水险川,是怎样变成了今天的繁华世界?

C.我们的饺子是亲手包的,亲手煮的,怎能不最好吃呢?

D.与天文祥、卓别林、诺贝尔相比,一个青年人才瑕瑜互见,就不至于大惊小怪了吧?

2下列句子使用感叹号有错误的一句是:( )

A.让我们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营造出千千万万片森林,尽情地享受"森林浴"吧!

B.石的感情是多么地沉郁、厚实、丰富,跟人们心心相印啊!

C.真美啊!桂林的山水。

D.保守落后的人就是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人!

3下列句子使用顿号、逗号、分号有错误的一句是:( )

A.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

B.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C.如果不是碰上了花店的一场争执,知道了它的生长规律,这一盆万年青,不但不会变成两盆、三盆,恐怕是弃置在一边,不再过问,久而久之,也就枯死了,岂不冤哉!

D.伟大的东西总是围以辉煌的光彩,辉煌的光彩就会激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又很容易引起激动或我们心目中的激动;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给他的方向扑去。

4引号的用法有:A.引用,B.特定称谓,C.强调,D.讽刺,E否定。请在句后括号中填写相应用法的字母序号。

①总司令把"大胜仗"三个字拉得长长的,加重了语气。( )

②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哑哑的读书声街上都听得到,盛极一时。( )

③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像什么道理。( )

④"眼高手低"常常是使许多原来的名手渐渐无声无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

⑤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

5破折号的用法有:A.下文对上文的注释说明或总结,B.提示下文,C.插说,D.语意递进,E.话题转换,F.说话延长,或停顿,或中断。请在句后括号中填写相应用法的字母序号

①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炉前。( )

②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

③"哦!您,您就是--"。( )

④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 )

⑤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

⑥敬请说明--新任州长竞选人可否将下述事实经过向本市若干迫切等待着给他投票的市民赐予说明,以释群疑?( )

6省略号的用法有:A.引用的省略,B.列举的省略,C.话音的断续或延长。请在句后括号中填写相应用法的字母顺序。

①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

②"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

③"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 ( )

7为下面语句选择正确的标点,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①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句 ②鹦鹉能言,不离于禽③猩猩能言,不离于兽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③;④。"

8下列句子使用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他随手拨开分队长的手说 嘿 什么首长 在这里我是战士 你才是首长哩 分队长同志 我有个意见 你得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 风雨里看不清 要特别注意安全

A.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C:" , , , ! , : , , ! ”

D  : " 。 , , 。 , : , , 。”

9在下面这段话的四个空格处依次填标点,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⑴你这可不行⑵ 战士一面理着绳子,一面真像老战士似地批评起来⑶ 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儿就晒爆皮了,可痛啦⑷ 说着就去给他拿衣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 ②,"③:"④。"

10对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

B.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C.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引号表示讽刺、否定)

D.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引号表示引用)

参考答案:1B 2C 3B 4C A E D B 5A E F C D B 6B A C A 7D 8B 9A 10D

六、常见标点差错

1.非疑问句用问号

“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条路谁能走通”虽然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陈述句,故不能用问号。

2.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这是一个倒装句,“我的小姑奶奶”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

或反间的语气。不能一看到发问便加问号。

3.分句之间用顿号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欢快、昂扬、奋发”是

联合词组。凡是联合词组,最后一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

4.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第二层次应改用逗号。

5.连词前面用顿号

“现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不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是“及”,是“与”,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概数用顿号

“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到疲骨伶仃的样子。”

“十七八岁”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年龄。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因为概数无须停顿;一加顿号便成了“十七”和“八”并列了。这不符合表述原意。

7.集合词语用顿号

“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公安干警”是集合词语,“干”指干部,“警”指警察。集合词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中、小学生”,“大、专院校”,“指、战员”,“司、乘人员”,这些词语中的顿号都是不该用的。

8.句中没有逗号径直用分号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是发动群众;二是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

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9.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

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

类。或者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10.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或者将冒号改为

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11.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

“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三位女杰”和“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是同位词组,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一定要用,只宜用破折号,让王、王、程作“三位女杰”的说明词语。

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在同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13.引语中“某某说”后用冒号。

“‘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凡是在一段引语的中间插“某某说”,这“某某说”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提

示下文。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14.引语中句末点号设置

“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成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在引号内还是在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从属于引用

者的。上句李白诗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下句“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只是句中的宾语部分,

句末点号则应放在引号外。一般来说,凡前面用了冒号,便是提示下面的引文是独立成句的。

15.直排引号用于横排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真是L人间自有真情在。”

引号有直排和横排之分。直排用L’LI,横排用“”‘ ’,不能横竖不分,乱用一气。有些广告设计者误以为直排引号古色古香,身份高横排符号一头,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

16.不是书名用书名号

“《丽达公寓》即日发售,……”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丽达公寓”是商品房的名称,是不能用书名号的。不能为了突 出某一表述对象,便乱用书名号。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