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中庸之道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2023-08-05 22:43:39谈中国诗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2023-08-03 13:27:30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3-08-12 18:47:13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2023-08-11 11:37:18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2023-08-11 06:00: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2023-08-17 19:27:40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2023-08-06 09:40:54个人实习心得反思体会
2023-08-09 03:08:30清明节初二学生作文五篇
2023-08-14 07:50:37班主任工作任务计划通用范文
2023-08-08 12:14:52骨干教师工作感悟简短总结
2023-08-03 02:01:14
阿Q正传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阿Q正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常识,识记有关文体知识。
2、 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赏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3、了解小说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社会思想根源,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说如果要他编选世界上十部最伟大的作品,其中就有一篇是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由此可见,《阿Q正传》的影响力是多么的巨大。那么,《阿Q正传》写的是什么内容呢?阿Q又是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
【鲁迅介绍】
上学期我们学习《药》这篇小说时介绍了鲁迅的基本情况及生平事迹,主要代表作品,现在我们介绍鲁迅的其他方面。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思想的四次转变:a 在日本从医学转为文学;b 从“我以我血溅轩辕(①传说中的黄帝②车)”的慷慨悲歌转为速死的彷徨状态,此时在陈独秀、胡适引导下开始创作小说(辛亥革命失败后);c 五四运动落潮期,《野草》创作于现在,里面的文章都较沉重;d 十月革命后,他的心态开始左倾,倾向于共产党,并参加“左翼”联盟,他否定了前期文学的希望,他相信只有武力可以改变中国面貌,这期间写了大量杂文。尽管鲁迅做过各种事情,但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启蒙”,研究鲁迅而成为了一个“鲁学”,对鲁迅的研究在中国近代以来已成为一个显学。
鲁迅作品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神话传说演义”性质的历史小说,如《补天》、《奔月》等)。
【题目解说】
1、 为什么叫阿Q(周作人解说)
上面的这个O:代表头。 底下的一捺代表清朝人脑后的辫子。
将阿Q看作农民是因为我国农民多,阿Q作为全民的一个代表。未庄:未有之庄,因为它属于整个中国,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它。
2、“传”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为了突出所写人物的低贱,所以用“正传”。
【《阿Q正传》介绍】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自它发表之日起,对它的理解和评价就众说纷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读解它。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阿Q正传》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目、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第三章,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写了三个生活片断,即竟然败在王胡手下,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第四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第五章,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第六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第七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第八章,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第九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括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三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八章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写作背景介绍】
1、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所以,革命遭到失败。当时,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建军阀、官吏个个狡诈善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在这种形势下,帝国主义得以与封建势力勾结,一起向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进行反扑。1912年4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务,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袁世凯得以窃取政权。辛亥革命流产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他们仍然“想做奴隶而不得”。
2、 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
【第二章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节选自《阿Q正传》的第二和第三章,请同学起来把第二和第三章分开,大家齐读第二章,边读边思考,第二章描述了阿Q的几个生活片段?
明确:描述了阿Q四个生活片段——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
1.第一个生活片段:“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第二个生活片段: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体现出一种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心态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
以上第三和第四属于第三个生活片段“癞疮疤的故事”。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表面看,“不幸”与“嬴”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怎样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败,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阿Q正传》同步练习
1.与句中加黑的“载”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
①载歌载舞 ②年年载载 ③记载 ④载重
⑤千载难逢 ⑥载欣载奔 ⑦风雪载途 ⑧转载
⑨怨声载道 ⑩满载而归
A.①②③④⑤⑧ B.①④⑤⑦⑧⑨
C.②③⑤⑧⑨⑩ D.①④⑥⑦⑨⑩
( )
2.写出下列各句中“着”字的读音:
①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 )
②那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 )
③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 )
3.下列字词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茶坊fáng 鸟男女diǎo 深恶痛绝wù 怦怦pēng
B.飘飘然的飞了一通tòng土谷祠cí 迸跳bìng 呸pēi
C.眼胞bāo 红焰焰yàn 嚄huō 唔、?g
D.唾沫tuò 怯怯què 哭丧棒sāng 喘吁吁xū
( )
4.指出读音、书写、释义有误的一组:
A.河埠头:bù停船的码头 茶坊酒肆:sì店铺 不以为然:对、正确
B.素不相能:素,一向;能,和睦 殊不料:shū竟 怃然:wǔ失望的样子
C.诧异:chà惊讶 错愕:è因吃惊而愣神 咸与维新:yù维,语助词;新,革新。
D.躄进去:bié迟疑不决地走 赊:shē羲皇:xī
( )
5.与下句中“讹”字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乡下人不懂‘自由党’,便讹成‘柿油党’了”
A.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B.横行乡里,压迫善良,讹赖百姓。
C.如果有讹误,请批评指正。
D.估计是在传抄中有所讹舛。
( )
6.把下列各句中的“令”字归类,用“/”线隔开:
①秋行夏令 ②便言多令才 ③令人痛惜 ④令行禁止 ⑤令箭荷花 ⑥令母在后单 ⑦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⑧臣能令君胜 ⑨犹有令名 ⑩猜拳行令
归类
7.为加点字拼音并解释字义:
8.依拼音填汉字:
黑xū xū( ) 黑qū qū( ) 黑yǒu yǒu( )
白ái ái( ) 蓝yíng yíng( ) 黄dēng dēng( )
红tóng tóng( ) 灰mēng mēng( ) 绿róng róng( )
9.对下列句中加黑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②阿Q更其诧异了 ③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 ④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 ⑤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⑥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 ⑦而且也居然用一支竹筷 ⑧他颇悔自己睡着
A.①副 ②代 ③形 ④副 ⑤形 ⑥助 ⑦形 ⑧副
B.①形 ②副 ③代 ④形 ⑤形 ⑥动 ⑦副 ⑧副
C.①副 ②助 ③形 ④副 ⑤副 ⑥助 ⑦副 ⑧副
D.①副 ②副 ③形 ④副 ⑤形 ⑥助 ⑦副 ⑧副
( )
10.为下面文字加标点:
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 要革命 单说投降 是不行的 盘上辫子 也不行的 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
11.破折号的一般用法有:A.解释说明 B.补充说明 C.意思递进 D.语意转折 E.语言的中断、延长等等。下列各句的用法属于哪种:
①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 )
②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
③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
④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是先前的老把总。( )
⑤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 )
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 )
⑦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 )
⑧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 )
12.指出下列说法有错误的项:
A.“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指的是1911年11月4日,“宣统”是溥仪的年号,宣统元年是1909年,所以宣统三年即1911年。“九月十四日”是阴历,按照阳历(公历)则是11月4日。
B.“三更四点”,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两个小时,“三更”是夜里十一点到一点,又称半夜、午夜、子夜。每更又分为五等分,称作点;三更四点即夜里十二点半左右。
C.“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崇正”就是“崇祯”(zhēn),是明思宗(朱由俭)的年号。“正”是他的谥号,老百姓称其谥号,与认为革命是“反清复明”一致。
D.“元夜”,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也叫“元宵”。这一天称作“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E.“宣德炉”,“宣德”是明宣宗的年号,宣德年间铸成的铜香炉,炉底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字样,故称“宣德炉”。
F.“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世有时因袭这种称呼。
G.“翰林”,官名,唐朝时开始设置,明、清时代以翰林院为“储才”之地,主管编修国史、起草文件等工作。
H.“八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刘海蟾也是八仙之一。
I.“羲皇”,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伏羲氏,蛇身人首,相传与女娲是兄妹,或说是夫妻。传说他生活的时代是太平盛世。
J.《阿Q正传》的“正传”是传记文学的一种,还有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等等。
( )
13.将下列记叙、描写的句子分类:
(1)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
(2)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
(3)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
(4)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
(5)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
(6)至于革命党,有的说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7)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
(8)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
(9)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
(10)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
(11)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
(12)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13)但未庄也不能说是无改革。几天之后,将辫子盘在顶上的逐渐增加起来了。
(14)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
(15)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
(16)对面挺直的站着赵白眼和三个闲人,正在必恭必敬的听说话。
(17)这一夜没有月,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寂静到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
(1)表现未庄闭塞、愚昧、落后的句子有:
(2)表现辛亥革命波及未庄的句子有:
(3)表现人民群众不了解革命的句子有:
(4)表现买办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勾结,投机革命的句子有:
(5)表现辛亥革命妥协、不彻底的句子有:
14.回答下面文字后的问题: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 )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 )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 )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1)在括号处填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A.但 并且 所以 况且
B.而 所以 于是 何况
C.但 所以 于是 况且
D.而 并且 所以 何况
( )
(2)在□处加标点符号,恰当的一组是
( )
(3)课文中还有一句,与“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相应,这句话是: 。这两句都暗中与另一篇小说 里的 被杀相呼应,而这个人物的原型是现实生活中的 。
(4)“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这句话的修辞方法是:。阿Q的这种错误认识来源于 。
(5)“深恶而痛绝之”加引号,表明 ,变为成语是 。
(6)阿Q说自己“投降”革命党,说明 。
(7)阿Q由痛恨革命党变为要“投降”革命党,这说明 。
15.阿Q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是错误的,请把他的各种错误认识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16.将下列记叙描写按要求归类并回答问题:
(1)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
(2)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
(3)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
(4)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5)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6)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
(7)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8)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9)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
(10)况且有一回看见小D,愈使他气破肚皮了。
(11)但他终于饶放了,单是怒目而视的吐一口唾沫道“呸!”
(12)阿Q将手向头上一遮,不自觉地逃出门外。
(13)他游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渐渐的高兴起来了,思想里才又出现白盔白甲的碎片。
(14)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1)表现阿Q愚昧、狭隘、保守等落后思想的句子是:
(2)表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句子是:
(3)阿Q的这些缺陷,其根源是什么?
17.从下面选出适当的词填空并分类:
游、嚷、快意、悔、踱、神往、喊、高兴、跨、诧异、意外、悟、躄、飞、走、遮、逃、涌、舒服
(1)于是他未免也有些( )了。
(2)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 )
(3)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 )道:“造反了!造反了!”
(4)一见之下,又使他( )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
(5)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 )道:“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6)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 )
(7)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 )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8)“什么?……”阿Q( )了。
(9)阿Q很出( ),不由的一错愕。
(10)他颇( )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
(11)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 )进去。
(12)阿Q将手向头上一( ),不自觉的逃出门外。
(13)阿Q飘飘然的( )了一通,回到土谷祠。
(14)于是心里便( )起了忧愁:洋先生不准他革命。
(15)他( )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
(16)他立即( )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
(17)待酒店要关门,才( )回土谷祠去。
(18)阿Q一看见,便赶紧翻身跟着( )。
(19)迟疑多时,这才放胆的( )去。
(1)描写阿Q心理活动的句子有:
(2)描写阿Q语言行动的句子有:
18.依据小说情节、线索排列下面的词语:
①骤然大阔 ②很出意外 ③神往 ④惊惧 ⑤情投意合 ⑥盘辫子 ⑦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⑧感着冷落 ⑨扬起哭丧棒来了 ⑩满心痛恨
(1)表现阿Q的词语依次是:
(2)表现地主、买办势力的词语依次是:
19.课文节选原著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两章标题的含义是:
“革命”所指的是:(1) (2) (3)
“不准革命”的是:(1) (2) (3)
20.鲁迅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意图是:
A.哀怜阿Q革命不成,反而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政客送上刑场的悲惨遭遇。
B.说明中国人如此愚昧落后,实在没什么希望。
C.批判辛亥革命的妥协性、不彻底性,脱离群众。
D.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 )
21.下列说法错误的项是:
A.《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分章连载在《晨报》副刊上,当时署名巴人。
B.作者在小说中无情地鞭挞和辛辣嘲讽了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之流;对阿Q则寄予同情,但也讽刺他的不觉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小说借故事情节,刻画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这篇小说的典型环境就是在未庄这个闭塞、落后的农村。
D.本文反映了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E.阿Q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他对“革命”有本能的要,但是由于长期受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性格上有很多缺陷:自私、狭隘、愚昧、保守、落后,充满“精神胜利法”,是一个瘪三式的可笑人物。
F.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在;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硬和对敌人善于健忘几个方面。这种“精神胜利法”是消极有害的,它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但它也是来自劳动人民不断反抗中的不断失败,以这种方法自慰,目的是表示对压迫者的不妥协。这与反动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 )
答案:
1.D
2.①zhe②zháo③zhāo
3.C 4.D 5.B
6.①/②⑨/③⑥⑧/④⑤/⑦/⑩
7.ǎo折、掰,ào绕,不顺,niù固执;jùn通“进”,jùn通“俊”,juàn意味深长
8.魆、黢、黝、皑、莹、澄;彤、蒙、茸
9.C 10.略
11.①B②D③D④B⑤A⑥C⑦C⑧C
12.CHJ
13.(1)(1)(3)(17)(2)(4)(13)(3)(6)(7)(8)(15)(16)(4)(2)(5)(10)(12)(14)(5)(9)(11)(12)(13)
14.(1)C (2)D
(3)城里的一个早已“嚓”的杀掉了、《药》夏瑜、秋瑾
(4)顶真、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毒害
(5)引用、是统治阶级的立场和态度、深恶痛绝
(6)没有认识自身应属革命的力量
(7)阿Q不了解革命,但阶级本能使他倾向革命
15.力量:投降革命党,把假洋鬼子当成革命党。方式:穿着白盔白甲,拿着板刀等武器,一同去,乌合之众。目的: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对象: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王胡也不要了。行动:大声嚷“造反了,造反 了”,唱《龙虎斗》;盘辫子;找假洋鬼子去投降“革命党”。最后态度:要杀革命党。
16.(1)(3)(5)(6)(7)(8)(10)(12)(2)(1)(2)(4)(9)(11)(13)(14)(3)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受欺压与愚弄
17.(1)神往(2)快意(3)嚷(4)舒服(5)喊(6)高兴(7)跨(8)诧异
(9)意外(10)悔(11)躄(12)遮(13)反(14)涌
(15)游(16)悟(17)踱(18)逃(19)走
(20):(1)(1)(2)(4)(6)(8)(9)(10)(14)(16)(2)(3)(5)(7)(11)(12)(13)(15)(17)(18)(19)
18.(1)③⑦②⑥⑧⑩(2)④⑤⑥①⑨
19.(1)辛亥革命(2)阿Q要革命(3)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1)阿Q不准小D革命(2)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 (3)阿Q不能革命,反过来要杀革命党
20.D 21 .C、E
《阿Q正传》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一、学习要点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先生在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木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概而言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迫害,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鞭挞了封建卫道者的丑恶灵魂,提出了启发群众觉悟的问题。就艺术特色而言,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语言极富民族化、个性化。
2、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是为了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是为了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3、情节结构
第一章 《序》 引子 介绍阿Q的身世
开端 集中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发展 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高潮 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种种遭遇
第九章 《大团圆》 结局 阿Q的悲惨结局。
4、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5、心理活动的描写
(1)运用直接描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刻划性格
如“革命”一章阿Q对革命从“深恶痛绝”到“神柱”,并决意“投降”革命的心理活动。
(2)通过自语自唱和对话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达到刻划人物性格
如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后,有一段自语自唱,这段《龙虎斗》中的戏文写出了阿Q飘飘然的心境
(3)运用幻觉、梦境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达到刻划性格
如“革命”一章中,阿Q在土谷祠里对革命的设想和愿望,是一绝妙的幻觉描写,也可以说是一段近似梦境的描写。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物的幻觉、梦境,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人物的追求和目标,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阿Q在土谷祠的绝妙的幻觉或梦境,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和内心思想的形象图解。
(4)描写人物回忆、独自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来刻划性格
如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后的思想感情、赵家遭劫后的心理活动。
二、能力检测
1、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振聋发聩 大名鼎鼎 上谕 三教九流
B、无可适从 聚敛钱财 国粹 有乖史法
C、出言无状 不足挂齿 穿凿 恭敬怠慢
D、无后为大 素不相能 冷僻 视若草介
2、选词填空
①阿Q ____________都答应了,可惜没有钱。幸而已是春天,棉被可以无用,便质了二千大钱,履行条约。
②他想在自己的破屋里忽然寻到一注钱,慌张的四顾,但屋内是空虚而且___________。
③什么假洋鬼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这一节,听的人都__________了。
④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________ 而且欣然了。
⑤只有一班闲人们却还要寻根究底的去探问阿Q的底细。阿Q也并不讳饰,_______的说出他的经验来。
⑥“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大家都___________, 没有话。
⑦赵太爷因此也 __________大阔,远过于他儿子初隽秀才的时候,所以目空一切。
⑧但不多时也就___________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
⑨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很着急,有时却也_______。
A 泰然 B 释然 C 骤然 D 怃然 E 傲然
F 悚然 G 赧然 H 了然 I 自然
3、下列各项是关于阿Q的描写和说明,这些描写和说明分别刻画了他的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分别在各项分析后填上相应的序号。
(1)(阿Q)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变撑船。
(2)“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 你算什么东西!”
(3)“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果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么?”
(4)“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
(5)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
(6)“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7)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变骂,力气小的便打。
(8)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9)他的回来,似乎也出于不满城里人,这就在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
(10)他虽然早知道秀才盘辫的大新闻,但总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照样做,……他用一枝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
(11)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
(12)“革命也好吧,”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 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A 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
B 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
C 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
D 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
E 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
F 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
4、文学常识
(1) 中篇小说《阿Q正传》共_________章,最初发表于1921年12月至共_________年2月的北京《_______》副刊上,后收入小说集《_________ 》。
(2) 阿Q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一个想革命, 又未真正觉悟的的____________典型。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即用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掩饰实际上的失败,自我安慰。
5、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铁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 同去同去!,于是—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 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吴奶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①在阿Q眼里,革命党是穿”白盔白甲”的,这主要反映了:
A.阿Q的落后,对革命党认识模糊。
B.革命党是“穿着祟正皇帝的素”。
C.当时的革命军都穿着白色的军装。
D.革命党严重的脱离群众。
② 对这一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阿Q分不清谁是革命的对象,谁是自己应该团结的受苦弟兄。
B.因为小D、王胡和自己打过架,也就一个不留,有农民原始的报复思想。
C.阿Q有原始的自发内心的改变自己受压迫地位的合理要求。
D.阿Q有明确的革命目标。
③对这一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说明阿Q的流氓样、瘪三样。
B.阿Q穷得一无所有,革命了,讨个老婆,也是自然合理的要求。
C.阿Q有浓厚的封建意识,没有辫子就是奇耻大辱,妇女必须缠小脚。
D.阿Q沾染了游手之徒的习气。
④鲁迅塑阿Q这个形象的意图是:
A.哀怜阿Q革命不成反而被挂着革命牌子的“长衫人物”送上刑场的。
B.说明中国人如此愚昧落后,实在没什么希望。
C.借阿Q的形象揭露某些人的隐私。
D.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以引起善解人意疗救的注意。
参考答案:
1、D
2、自然 了然 赧然 悚然 傲然 怃然 骤然 释然 泰然
3、A、(1)(3) B、(4)(5) C、(2)(8) D、(7)(6) E、(9)(10) F、(11)(12)
4、(1) 九 1922 2 《晨报》 《呐喊》 (2) 落后农民 精神胜利法
5、D D B D
作文
巴尔扎克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人是傻子。”
就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大道与曲径
高三(8) 马佳彬
林阴的大道平坦宽阔,热闹又安全,只是有—丝平淡;丛林的小路,曲折而难走,杂草丛生,却蕴藏着一份好奇,一股神秘,令人向往探索。此时的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大道必然直通你的目的地,两旁是你熟悉的一草一木,你甚至能听出耳边回响着的是哪种鸟雀的鸣叫,而一次次的往返你是否有一丝疲倦,一丝厌烦?曲径弯弯折折,不知所往何处,也许是条捷径,也许与你的目的地南辕北辙。路上的杂草会在不经意间,割破你的腿脚,更不知何时会有湍急的河流挡住你的去路。然而也正是这些“也许”和“不知”,让你的路途充满探索与挑战,谁知前面不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这样的取舍我们时常遇到,一道普通的题目,你早己熟识,熟悉的思路,同样的步骤,甚至同一位置的对钩,这似乎成为了条件反射。然而这样的重复意义何在。你是否曾停下笔来,剔除往日的思绪,从空白开始,找寻新的方法,探索新的道路,当同一个答案出现在你面前之时,那份惊喜与成功会让你的微笑更加灿烂,那次探索的历程会成为你新的收获。
高斯对一道计算题的妙解,成为了数学中的一个分支学术的起源;古人的钻木取火,点燃了世世代代对火的创造与利用探索的火把;文人一次次的打破旧习,开创新的学说教派,摸索创作新的文学体裁,无数次更改,发展前人的作品,这才有了当今发达、完整、丰富的文学体系。
每一次发明创造,都始于对现状的否定,渴望着新的改变。倘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现在,甚至昨天,你的生命始终平淡无奇。如果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生命并不多彩并不绚丽,而如果在整个社会,人人如此,我们社会将停滞,不再有创新,不再有改善,那么等待着我们的只有被历史的潮流淹没。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就需要我们的创新,需要我们在前进的路途个勇于选择尝试,选择充满荆棘的小路。
大道与曲径何去何从? 你偏爱平淡还是喜爱挑战?你勇于创新,不畏艰险与未知的迷惘,还是甘心作时代的尾巴,被前进的浪潮覆盖?我们敢于选择挑战,乐于未知的探索,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份好奇,那份激情。
[评语]文章开头以对“大道”“曲径”的选择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然后以“这样的取舍我们时常遇到”很自然地过渡到我们熟悉的学习生活,接着又把笔触伸到人类发展史上几个重大的领域,层层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答案——“敢于选择挑战,乐于未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