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语文

留侯论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07 21:09:38 高考在线

《留侯论》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3、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4、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重点:

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其中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把他和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名文《留侯论》(也可以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卒(猝)cù 然临之 2、刀锯鼎镬huò 3、虽有贲bēn育 4、倨jù 傲鲜xiǎn 腆tiǎn

5、肉袒tǎn  6、圯yí 上老人

三、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

1.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留侯论》赏析

留侯张良,汉初开国的第一流人物,生平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不能面面俱到,苏轼独独选了“忍”字作为评论张良的重心。开篇先破除旧说:以为黄石公为鬼物,张良能辅佐汉高祖定天下是因为获得黄石公授兵书;接着另立新说,认为张良之所以成功,在于他能忍的性格。至于苏轼所翻案的古人案底为何?《留侯论》文末提到:“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对照《史记》留侯世家所言,苏轼翻的应该是太史公的文案。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所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黄石公非鬼物,张良能忍,并且能以教刘邦以忍而成就大业,在苏轼文中已经论述颇清,在此就不必多提。司马迁以一部《史记》留名千古,史记中的许多评价颇得后人崇敬,但是司马迁受西汉阴阳五行学说影响,怀疑黄石老人为鬼物,间接怀疑张良的成功乃因鬼物所助,天欲成之,非张良之力,这段话却将张良毕生的努力一笔抹销,何其不公平!言末虽然引高祖称赞张良之语来衬托张良的智谋,但末了接上以貌取人一言,不免也令一些其貌不扬、或面貌不够魁武奇伟的大丈夫们感叹唏嘘。

张良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在乱世中辅佐刘邦定天下,可见他绝不是一个甘愿淡薄之人,虽然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却也是明哲保身的不得已之为。自古男儿无一不是雄心勃勃、志在万里,张良忍小忿也是为了就大谋,后人不能明了他的志向便罢,如太史公这样能赞许他所创立的功业,却将他辛苦努力的成果归为一句“岂可谓非天乎”,意思是张良你的功业都是上天注定,是鬼物帮助,而不是你自己的付出与功劳,这样的评价要是给张良知道了,岂不吐血三升?

苏轼是真正能赞赏张良的人,尽管张良成功的原因当不只能忍,更有许多智慧权谋之术,但苏轼这篇〈留侯论〉却是将开国功臣的荣誉赋予张良本人的名作。他肯定了张良的人格、实力、功业、美名,更不因张良相貌的女态而怀疑他的能力。苏轼撰此文,张良在地底若有知,必定会感叹:“东坡当吾知音!”

《留侯论》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留侯①论

苏 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②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①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

②刀锯鼎镬:四者皆古代刑具,这里借指酷刑。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见:被

B.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C.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平居:平日

D.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齐备、完整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3分)

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4.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第一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B.楚庄王攻打郑国时,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招待楚军。楚庄王认为郑襄公能够这样谦卑地对待楚军,那他的百姓也一定值得信任,所以放弃了对郑国的进攻。

C.文章认为汉高祖的胜利和楚霸王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的差别。而汉高祖能忍耐,正是实施了张良的计策。

D.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忍”与“不忍”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并通过列举事例指出了“忍”与“不忍”的两种不同的结局。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3分)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3分)

(2)第三句原为“忽讶推蓬吴语是”,请简要分析改句的妙处。(3分)

答案:

5.(6分) (1)(3分)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重点词语“卒”、“临”和“加”)

(2)(3分)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或言语神情)都显露出来。(重点词“王”、“见”和“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