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粤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08 21:45:02 高考在线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

【学习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学习难点】

1、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课文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舞榭 ( ) 巷陌( ) 金戈 ( )

元嘉 ( ) 狼居胥( ) 仓皇( ) 可堪 ( )

佛狸祠( ) 拓跋焘( ) 张浚( ) 王玄谟(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气吞:

风流: 寻常:

草草: 赢得:

北顾: 可堪:

凭谁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和译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⑨

[注释]

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假字为: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教学实录

那天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研究辛弃疾词与其他人的词比最大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特点。不料半路斜伸一个意外的见解,像斜逸枝头一朵未开的花。

生:特点是历史人物多,历史典故多。

师:各个典故用意是什么?

生:上片。孙权当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刘裕则生在镇江。孙权能称雄一方,刘裕则曾经北伐收复洛阳、长安。这些都更激励辛弃疾的北伐大志。

生:下片。1、宋文帝元嘉年间 “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承上片北伐雄图,委婉劝阻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2、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的行宫祭祀。3、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忠心但忧虑被小人排挤。

师:典故多这一特点有没有影响词的质量?能说点理由吗?

生:有,费了我二十分钟时间才看懂——费时间。

生:没有,我从中长了好几个常识。文章要有内容,它有;要有距离感、吸引力,它也有;而且,觉得很恰当,很顺。

师:好,果然有见地。送一句前人评点给你:“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四库全书提要·稼轩词提要》)

师:从这个用典的特点看,有人说辛弃疾喜欢“掉书袋”,你怎么看?

生:很有学问——用的很恰当,比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的老、忠、被人排挤,与辛弃疾多符合?

生:有才能——从典故中借鉴经验,得出正确意见,比如“元嘉草草”。

生:是个苦闷的人。——我查过一个资料,从《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南来以后,任职的空间变化即可以看到他的命运:江陵、江西、湖南,奏请创建军队,“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则再调江西,又调福建,“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闵王殿’,遂丐祠归。”辛弃疾看出朝廷的形势,干脆隐居江西铅山二十年。这次66岁又被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准备北伐。这二十年,则是读书种地写词的二十年,这些典故应当是在这个时段里积累起来的。而这是被迫的无奈的。

(这一点出乎意料,本来要学生体会用典故这一特征,然后再拓展一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巩固。当时有点慌乱,但感觉这个旁逸斜出的枝条是“湿漉漉的黑色枝条”带了一朵将开未开、尚未十分灿烂的花朵。一语点燃了自己的阅读积累,有点紧张,但感觉应该再多一缕阳光,让花开足。)

师(拍桌子为他叫好):好,读书读出新意,也读出深意来了!能说说你的这些见地是不是也是“被迫的无奈的”读书读出来的?

生含羞微笑,不答。

师:这位同志果然高见,一句话让我想到前几天备课查辛弃疾作品时的一点感触,聊作补充,看有没有道理。先看一首同时期的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看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有什么典故,典故有什么特点?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登高》!

生:“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三国演义》里曹操的话!

师:那时候有《三国演义》吗?是《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吧?好!再研究一下这两句典故的位置、字数、韵脚,有什么讲究?

生(齐答):位置一样,字数一样,韵一致。

师:厉害,都用上排比啦!从这些典故当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得意,巧妙用别人的话,很得意吧。

生(刚才作长发言的):应该也是无奈吧。还是刚才的道理。

师:很欣赏这位同志的坚持主见。我再做点补充。首先,此处借用,严格遵从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言志的习惯,以无休无止的滚滚长江眼前之景,象征悠悠不绝的人世兴亡。既写眼前景暗示兴亡之感。其次,又完整(前一句为押韵而改动一个字)引用诗句,情景毕见而情趣盎然,真是妙绝。再次,都放到结尾处,我想这大概不是完全无意而为。妙绝!字数一样,韵又一致,位置又一样,并排放置,一写景一议论,像一把椅子有了对称的雕刻精美的两只扶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用典到此境界,妙绝!

这让人想到曹操的《短歌行》中引用诗经原文不着痕迹令人赞叹一样,而此处更多巧妙与趣味。读到此处,可以想见稼轩呷一口酒、望一眼窗外田园青山的得意神态。

这是无缘补天成顽石,愁到极处辞更工。更让人体味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之后的“闲愁”,此时愈自得愈从容,便是愈苦闷愈无奈。

——唉,这样得意的用典,原来却是稼轩那一肚子的苦闷!

(学生鼓掌,自己也奇怪这样处理。我看见刚才那位同学眼中闪光,我得意地看见一朵花正艳!)

现在回忆记录这个过程,有个感觉:课堂不该只是一场戏,而更应该是一棵树,斜枝是它的一部分;顺其自然,再添一缕阳光,让斜逸枝头着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