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语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3-08-16 04:11:01 高考在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情感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 轲 ,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

(2)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

(3)必先苦其心志(使:使……受苦)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分)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16、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分)

17、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示例: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今天人们增长才干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一个人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聪明的人会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进而获得成功;愚蠢的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或者是不以为然,那他依然会在前一块石头上摔跤,终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