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粤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08 21:45:02棋王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10 04:17:02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2023-08-08 13:00:29记念刘和珍君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2023-08-16 11:15:10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2023-08-11 06:00: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2023-08-17 19:27:40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2023-08-06 09:40:54学生暑假安全主题演讲稿五篇范文
2023-08-09 03:02:51个人工作心得总结范文
2023-08-10 03:53:37不抱怨的世界读书心得体会10篇
2023-08-07 13:41:4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粤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2023-08-08 21:45:0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学会比较鉴赏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学媒体
投影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作者、风格和时代
北宋——豪放派:苏轼
婉约派:柳永 秦观
南宋——豪放派: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 姜夔
2.名句背诵检查,感知婉约词豪放词不同风格
1、《雨霖铃》中诗人想象别后的羁旅生活写出的最使人触动离愁别恨的两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鹊桥仙》中体现一种崇高而旷达的爱情观的一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险要形势的三句是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苏轼在词中描写赤壁之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上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要了解诗歌的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事,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膈,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当时的南宋与金对峙,金兵入侵肆无忌惮,南宋躲避苟安偏安一隅,议和纳币称臣,出现战、和的争议。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此诗便反映了当时的状况。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述策略,不被采纳。42岁被贬乡居,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20多年后,韩佗胄把持朝政,企图用北伐中原之事来钓誉固位,起用辛弃疾,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让他在抗金前线镇江当知府,辛弃疾一心雪耻复国,初到镇江就积极为北伐作准备,而韩佗胄一伙儿政治腐败,急于事功,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由此作《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有扶倾持危的责任感,有抗金救国当仁不让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词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韩佗胄递的谏书。最终,他的意见也没有被韩佗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讨论:词中总共写了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历史人物事件。
(1)孙仲谋 (2)寄奴: (3)刘义隆: (4)佛狸祠下: (5)廉颇:
(四)、分析词的上片:
1、师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曾在<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 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2、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想当年”句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学生讲刘义隆之典故。
师补充明确:“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明确: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4、“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学生谈此句的意思。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7、小结下片: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研讨艺术特点: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以为如何?
明确:用典紧扣“京口怀古;典故与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情思隽永,含蓄深刻。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恰是这首词的长处。
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突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赞孙权力抗曹操,建风流业绩,江山本应代有才人出,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 (刘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表己抗金救国之志。其子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告诫当今统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正是南宋反攻复国的好机会,但赵构在此后三天去议和,弄到如今异族皇帝庙前还有人祭祀,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
生:﹙齐声﹚但我已飞过。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这句话很熟悉。其实,历史的天空总要留下一些痕迹,供后人凭吊。你能举例吗?
生1:圆明园,让我们永记耻辱。
生2:昭君墓,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的不幸和伟大。
生3:杜甫草堂,让我们看到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4:武候词,让我们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咱们今天说历史人物的事迹都是用散文形式,把刚才大家说的话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排比句。
﹙学生笑﹚
师:咏史怀古诗,知道吗?
生:知道。
师:其实,它跟你们刚才说过的这些句子很相似,只不过是讲究韵律、平仄、水平更高罢了。
﹙学生笑﹚
师:好,你们都知道哪些咏史怀古类的诗?
生1:杜牧的《赤壁》。
生2:杜牧的《过华清宫》。
生3:杜甫的《咏怀古迹》。
生4:杜甫的《蜀相》。
生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怀古诗还真不少。你们能说说怀古诗常用的方法吗?
生1:一般是借写历史人物的事迹,抒发个人的感慨,如《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生2:也有用历史遗迹抨击时政,抒发对王朝更潜的感慨,如《过华清宫》。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怀古诗常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鉴赏一首怀古诗,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同学们对辛弃疾了解多少?
生1:他是南宋爱国词人。
生2:他是历城人,也就是山东济南人。
生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的词大多收在《稼轩长短句》里。
生4: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金军南下,山河飘零,朝廷苟安。
生5:辛弃疾一生都主张恢复中原,但却壮志难酬。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师:还有一个因素,辛弃疾率一万余抗金起义军南归,作为抗金起义的将领,朝廷对他肯定有所提防吧。
﹙学生点头﹚
师:辛弃疾一生主张收复中原,却壮志难酬,于是就把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激昂的词。你们学过他这样的词吗?能背一下吗?
生1:学过他的《破阵子》。
﹙学生背诵,却不熟﹚
生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好,背得很熟,豪放之气表达得也很到位!这首词梦里写到的战斗生活非常激烈豪迈,然而现实是怎样的?
生:可怜白发生!
师:梦境与现实的落差越大,越能表现人物感情。
师:同学们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生: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开禧元年,当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师:对,当时韩侂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声音清脆柔婉﹚
师:你们觉得她读的怎么样?
生1:好,字正腔圆。
生2:我觉得她读得太婉约了。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2: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
﹙该生朗读全词,读得慷慨激昂,赢得一片掌声﹚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这篇作品的风格。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词。
﹙学生齐声朗读全词﹚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首词用的典故比较多。
﹙学生点头﹚
师: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达到了词人以古喻今的目的,这也是这首词在写作上的一个特色。你能说说都用了哪些典故吗?
生1: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击退曹操军队的南侵。
师:辛弃疾对孙权怎样评价?
生2: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可见他对孙权的评价很高。
师: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与曹刘形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你们认为“无觅”一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英雄难觅,有点遗憾。
生2:我觉得作者是在慨叹当时南宋统治集团无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
师:说得好,这就是以古讽今的手法。
师:还写了什么典故?
生1:南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
师:词中怎样写他北伐时的英雄气概的?
生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师:很神气,很有气魄!
师:你怎样理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生1:这是刘裕起兵前的生活环境,这说明出身也很低微。
生2:出身低微并不妨碍他成就英雄业绩。
生3:“英雄不论出身”,诸葛亮、刘备都是这样的英雄。
生4:还有朱元璋。
生5:毛泽东。
﹙学生纷纷举出自己认为的英雄人物﹚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举例也很好。咱们都是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将来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对吗?
﹙学生笑、点头﹚
师:如果再来读词的上片,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
生1:应该读出对孙权和刘裕的赞美。
生2:应该读出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
生3:应该读出“英雄无觅”的遗憾。
师:好,那么咱们就齐声朗诵全词,读出你认为该读出的感情。
﹙学生齐读全词,感情很充沛,也很丰富。﹚
师:读得很好,我们在下片中继续找典故。
生1: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全军败还。
生2: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师:运用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
生1:刘义隆兵败的原因是“草率出师北伐”,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一种担忧。
生2:可能也是对南宋当权者的一种警告。
师:是的,虽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的任上,制作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募壮丁并进行训练,积极为伐金作准备,可是韩侂胄一伙当权者却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这怎不叫人担忧呢?
师:还有更沉痛的事吗?
生1:金主完颜亮南犯遭宋军痛击,宋却主动与金议和,错失恢复良机。
生2:拓跋焘建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师:同学们,能想得出辛弃疾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吗?
生1:辛弃疾一生主张恢复,而南宋统治者却懦弱苟安,错失痛击良机,他肯定非常遗憾,也非常愤慨。
生2:他收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记了异族入侵的耻辱,肯定非常痛心。
师:是啊,作为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很痛苦,也很无奈。
(学生脸上现出愤愤不平之气)
师:辛弃疾认为北伐的关键在于用人,他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了感慨——
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同学们看最后这一个典故。
﹙指名一位同学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廉颇三遗矢”的故事﹚
师:你们谈谈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颇之所以不被重用,主要是因为“郭开”等小人暗中使坏。
师: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和辛弃疾是不是很相似?
﹙生点头﹚
生2:我觉得这一典故还抒发了辛弃疾壮志空怀,不被重用的愤慨。
师:辛弃疾曾经写过这样的两句诗“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地书”,可以说是写尽他的满腔悲愤与无奈。
师:同学们,我们来朗读词的下片,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学生齐读一下,感情渐趋深沉﹚
师:辛弃疾之所以悲愤是因为他爱国。那么,怎样才算一个爱国诗人?
生1: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时时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中。
师:陆游是吗?
生: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梦里都在为国杀敌!
师:岳飞是吗?
生: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腔复国之情!
师:只可惜,陆游和岳飞跟辛弃疾一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而他们都生活在南宋时期,这应该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
因为这首词用典较多,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解这些典故上,也变成了纯粹的历史故事的讲解。通过这些典故,学生的确能够理解作者的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但是整堂课的败笔有二:一是朗读太少。应该让学生多读,以各种方式读,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更利于学生的背诵;二是典故之间没有衔接。作者为什么由这个典故联想到另一个典故?如果能处理好这个衔接,我觉得不仅使整首词连贯了,作者的感情也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